蓝色山城舍夫沙万

我们的导游一再强调要一人接一人紧紧跟着他,如果两人并肩就会造成“交通阻塞”。巷弄里有人家、学校、回教堂,也有售卖各种乳酪蜜糖和腌渍食品的菜市场;有卖铜碗瓢盆和现场敲打红铜茶壶的匠人,绣花边缝衣服的老汉,以及传说中味道强烈而提供薄荷叶防臭的皮革染坊,不时有运货骡车穿梭,蒙着面巾的妇女匆匆而过,感觉就在《天方夜谭》的场景里。

古城最热闹的是非洲最大市集德吉玛广场(Djemaa El Fna),这里有将水果排列成图案的果汁摊,售卖烟酒香料染料,皮革茶叶果干和阿甘油等等的档口,还有占卜耍蛇的,最奇特的是穿大红袍戴鲜艳大花帽的男人穿梭人群,他们是古老行业“卖水人”。过去他们将山泉水装入身上的羊皮囊,卖给古城居民或是准备进沙漠的商旅,如今马拉喀什已有自来水供应,瓶装饮用水随处可见,“卖水人”便转向游客市场,表演一段古代卖水桥段吸引游客拍照,然后索取小费。

颜色绝对是摩洛哥的符号,各个旧时皇城都有颜色代表,而最经典、最精彩的要数舍夫万沙(Chefchaouen)了。

摩洛哥拥有多元的地理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多个古城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这些古城参观王宫寺院,不要错过墙上具伊斯兰色彩的瓷砖和地砖,还有墙檐上的木雕和彩色玻璃。入住古城巷弄里的民宿小旅舍,常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这类房屋通常都有很大的天台,可以眺望鳞次栉比的市容,以及360度无阻挡的日出日落美景。

三毛生日游撒哈拉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阿伊特本哈杜土堡。(许月英摄)

红白黑蓝四大皇城

峡谷宽度只有十几米,垂直的山壁却高达300多米,在20多公里弯曲的狭道上,赭红色的悬崖峭壁交错,仿佛一道道天然屏障,犹如《阿里巴巴于四十大盗》故事里的“芝麻开门”,也让人坠入电影《夺宝奇兵》的情境里,瑰丽而神秘。

她位于海拔564米的山谷之中,为了抵御侵略者,蓝天与蓝色房屋融为一体,让入侵者无法看清小镇的存在。另一个说法是犹太教深信蓝色代表圣洁泉水,象征天空和天堂,小镇居民自发地把门板、台阶、楼梯、窗台、花架、邮筒以及目光所及的地方都刷成蓝色。如今穿梭在弯弯曲曲、上上下下窄小的巷弄间,就被一层浪漫、迷离的蓝色包围,整个气氛令人荡气回肠。

黑色皇城与罗马废墟

峡谷底部有溪水穿流而过,当地人就在河滩上戏水,更有人躺在石滩上乘凉,这对水资源缺乏的摩洛哥来说,这里就是平民的避暑天堂。另一段达德斯峡谷(Dades Gorge),被达德斯河切割成一个雄伟、陡峭、山石风化成奇特形状的佛塔,沿山壁凿开的公路弯弯曲曲盘桓而上,来到制高点往下望,竟是深达500公尺的山谷!在这之前,还经过一片因风化而状如猴子手指的山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它得名“猴指岩”。

将大西洋、地中海和撒哈拉隔开的阿特拉斯山脉,长约2500公里,从沙漠到马拉喀什(Marrakech)的350公里路,穿过山脉东南部几个峡谷,其中坐落在海拔2500米的托德拉峡谷(Todra Gorge),被形容为“摩洛哥大峡谷”,名列世界十大壮观峡谷。

“红色皇城“马拉喀什的德吉玛露天广场。(许月英摄)

建于12世纪的拉巴特自1912起就成为摩洛哥的首都及政治文化中心。这里的建筑外墙大多粉刷成上白下蓝的颜色,而称为“白色皇城”。尤其是乌达雅城堡,一路随斜坡而上的狭窄街道和民居,都是白蓝色土房子,在阳光下白得耀眼,细看却又蓝得绚丽。来到城堡悬崖上的广场,俯视布里格里格河融入大西洋,有人漫步堤岸欣赏夕阳,有人在浅滩玩风帆,有壮阔的海天景象,也有宛若天空之镜的美丽画面。

 马拉喀什穿红袍戴大花帽的“卖水人”。(许月英摄)

我们从卡塔尔首都多哈转机,来到以电影《北非谍影》而闻名的摩洛哥第二大城市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见识了大西洋岸边的城市风情。由前国王哈桑二世发起并捐资筹建的哈桑二世清真寺以及附近的海滨大道,是这个城市最时尚美丽的地方,对着大西洋的蓝天大海,远处的白色灯塔,一波波海浪冲上岸堤,汹涌波涛夹着清凉海风,非常惬意。

红色托德拉峡谷

沿着阿特拉斯山开凿的公路,沿途有好几个观景点,让游客观赏远处柏柏尔人建造的房屋土堡,其中阿伊特本哈杜(Ait Ben Haddou)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外,山谷的绿洲村庄、千堡大道、摩洛哥“好莱坞”达德斯影城都是红色峡谷精彩之处。

我们在旅游旺季之前来到小城,立即被这一片深情的蓝色迷住了,湛蓝天空飘着丝丝云彩,初春清爽的空气,安静的小巷以及到处可见的猫儿,似跌入童话世界。安排在小镇住一晚,爬上另一边山坡上的布扎法尔清真寺看小城日落和夜景,隔天清晨再漫步小城,在商店还没开门营业、观光客尚未涌进来之前,感受蓝色的温柔与宁静。

瓦卢比利斯罗马古城遗址。(许月英摄)
托德拉峡谷高达300多米的垂直峭壁。(许月英摄)

摩洛哥有四大皇城:红色马拉喀什(Marrakech)、蓝色菲斯(Fas)、白色拉巴特(Rabat)和黑色梅克内斯(Meknes)。建于1062年的马拉喀什,城市里的千年建筑,材料来自阿特拉斯山脉的赭红色陶土,在阿拉伯语中“马拉喀什”就是“红色城市”。

说来也巧,我们在三毛生日(3月26日)前一天到达撒哈拉,第二天游走沙漠,路过军事堡垒,探访游牧民族柏柏尔人的家;参观法国人开垦,至今还在开采的石英矿坑;了解在恶劣环境开发的地下水工程,走进绿洲探寻沙漠作物以及极为珍贵的灌溉系统。以三毛的足迹缅怀这位女作家,使我们的行程更具意义。

“蓝色皇城”菲斯有9000多条狭窄的巷弄。(许月英摄)

行走在沙漠,经验丰富的骆驼主人都不走重复的路线,这样我们就可欣赏平整的金色沙海,温柔平滑的沙丘,风吹过留下的沙纹,以及沙漠360度无阻挡的壮丽迷人日落。夜晚,同住营区的一群美国得州黑人朋友为同伴庆生,在篝火旁奏乐唱歌跳舞。夜深人静时,满天星星如织网,那么密那么近那么亮,用手机居然还拍到蓝色星球。

这位君主酷爱马匹和女人,建造了史上最大的马厩和养马1500匹;据说他有四个王后、500多个妃嫔、868个孩子,是世界上生育最多的人。伊斯迈也征用5万名工匠,将30公里外的罗马古城拆解,将大理石圆柱、地砖搬来建造王宫,还修建40公里长的护城墙、27个城门、大花园、储水池,以及25公里长的地下水河道,使摩洛哥达到前所未有的繁盛。

位于阿特拉斯山脉北坡的梅克内斯建于11世纪,经历多个王朝统治后,1672年由阿拉维王朝的君主穆拉伊·伊斯迈定为国都。伊斯迈是一位强悍凶暴的国王,他成立了一支15万人的黑奴兵团,所向披靡,因此得名“黑色皇城”。

撒哈拉沙漠面积逾94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沙漠,也是仅次于南极和北极的第三大荒漠。10个中北非国家共同拥有这片大沙漠,摩洛哥是其中之一;沙漠旅游带给摩洛哥很大的经济效益,每年超过千万旅客到访。已故台湾作家三毛写了《撒哈拉的故事》之后,更是风靡亚洲读者,撒哈拉沙漠不再只是地理名称。

飞越印度洋来到大西洋岸边,骑着骆驼走进撒哈拉大沙漠,迷失在蓝色山城与红色峡谷;在色彩纷呈的皇城爱上马赛克;在布满狭窄巷弄的古城中,感受新与旧、静与动,深怕一个回头,就坠入天方夜谭的梦境……摩洛哥,就这样让人情迷。

若说情迷摩洛哥,将“情迷”两字放在这里最贴切不过。她坐落在西北部一个像山羊角的里夫山脉,是15世纪从西班牙逃出的犹太人,为了防御葡萄牙入侵而建造的碉堡,一幢幢房屋环绕山坡而建,形成布满梯阶和巷弄的山城。因地势的阻绝与居民的排外,舍夫沙万建成之后遗世独立了五个多世纪,整个城镇保存了极为鲜明的古老安达卢西亚特色。

有2800多年历史的菲斯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中最古老的,因生产蓝色染料而被称为“蓝色皇城”。她是北非第一个伊斯兰城市,拥有比英国牛津、美国哈佛更古老的伊斯兰大学;整个旧城区保留了大部分古城墙、古塔、寺院,以及9000多条据说当地人都会迷路的狭窄巷弄。

摩洛哥王国位于非洲西北部,西临大西洋,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望,东北濒临地中海,向来被称为“北非花园”。

1755年的大地震中,皇城严重损毁,如今王宫仍是目前国王的行宫,每个城门有御林军守卫,不能进入参观。倒是被拆毁及地震中残留的罗马古城瓦卢比利斯(Volubilis)任游客参观。这座公元一世纪的繁华城市,曾是非洲猛兽集散地,从非洲各处收购猎捕的狮子虎豹,都会集中在这儿再运送到罗马帝国的斗兽场或欧洲的马戏班。如今在一片荒芜的废墟中仍可见保存完好的拱门、神殿、圆柱、街道、剧场、浴场等,从富裕人家地板上的马赛克拼图,依稀可见当年的规模。

坐落在山谷的舍夫沙万是个迷人的蓝色山城。(许月英摄)

接着,南下翻过阿特拉斯山脉(Atlas Mountains),景色全然改观。起初沿途还看到森林雪山,一下山谷便是沙漠边缘的盐碱地和绿洲。来到撒哈拉沙漠东部门户梅尔祖卡(Merzouga),骆驼队已在等候,原来司机忘记通知我们,原定隔天进沙漠的行程改在当天下午,我们没有心理准备,惊慌失措下,惊叫着骑上高大的骆驼,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行走了两个半小时,直到入住沙漠营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