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可以从饮食入手,这些年健康饮食的选择越来越多,例如“农场到餐桌”(farm to table)、食疗等理念都在本地普及开来,可以成为静修之旅的一大元素。

对于忙碌的都市人来说,参加静修会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按下暂停键,从繁多的事务中抽身出来。但凡解压放松后,人变得更加专注,有时间慢下来看看自己。在此过程中,主办方鼓励大家远离手机,避免干扰,来一次“数码排毒”。

Blue Sky Escapes成立于2014年,主打在全球范围内定制精致旅程,塑造不同生活形态,让人离开舒适圈,进一步探索世界,探索自己。

面对市场缺口,Blue Sky Escapes尝试推出三天两夜的静修之旅,反响热烈。健康养生节期间,推出两大不同主题的静修活动,一日的“放松·重启”(Release & Reset)和半日的“找寻内在平衡”(Finding Your Inner Balance),让参与者从忙碌工作中放松,结合静坐、水晶疗愈法、声频疗法(healing sound bath)、有机健康餐等,多元素合一达到身心排毒。

要在本地筹备静修之旅,养生资源是否丰富?

延伸阅读

萨维认为,新加坡有更多资源待发掘。在场地选择上,虽然本地有很多酒店,基础设施好,但不是每家都适合,在选择时须要考虑隐秘程度,是否能作为静修场所。但本地有人员优势,很多灵修大师如阴瑜伽导师Stephaine bovis、持证声音治疗师Wil Kolen等都常驻在本地。

资深顾问萨维(Savi)受访时说,早在疫情之前就有一波养生游的热潮,人们喜欢到不丹和尼泊尔静修。疫情期间大家开始“向内探索”(journey inwards),很多人在寻找放松身心的旅程,却发现本地选择不多。

从最初创办Urban Yogis,郑凯已就坚持走户外瑜伽的概念,她认为外在环境会带来不一样的刺激,以及心态上的改变。

林钰淙很欣慰看到过程中参与者脸上密布的愁云消散,紧张的神经放松下来,想通后有些决定回归校园继续进修,有些换工开始新阶段的探索。

戏剧训练有助于演员打开自己,在舞台上呈现最真实的状态,且具有疗愈功效,并与自己连接,更了解自身感受。

后疫情时期,另一个养生运动的趋势是,人们更注意呼吸练习。早前郑凯已团队举办了工作坊,三天不做别的,只在做训练呼吸。这在几年前看似很疯狂,没想到如今反响热烈,不少人报名参加。

郑凯已说:“后疫情时期,人们似乎更愿意投资在自我的健康,更多关心自己,了解自己想要什么。”

她说:“虽然在户外做瑜伽不容易,人声嘈杂,须要更加专注。但真实的生活亦是如此,不是完全的静止和安静,而是能在每个周遭的场景中静下心来,活在当下。”

给心灵放一天假

她说:“养生成了都市人的解决方案,当大家普遍感到压力大,就会有各种类型的活动出现,帮助缓解身心疲劳。人们愈发意识到健康不是靠医生,要靠自己主动发现、调适、解决问题。”

他说:“起初大家以为来剧场能得到答案,其实答案在自己心里,要做的就是慢下来,听自己的心声。一旦找回自己,心中的压力和焦虑便不复存在。”

林钰淙认为,亚洲环境普遍比较内敛,人们走上社会后更少表达自己,倾听自己,容易累积情绪。通过演员训练的方式打开,建立自我对话会更加容易些;再借助游戏在短时间破冰,让人找回放松自在的感觉和一份童真的快乐。

剧团创办人林钰淙对如何用戏剧做深层自我探索很感兴趣,受到波兰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质朴戏剧”(poor theatre)的影响,认为剧场应舍弃不必要的装饰,单以演员自身的表现力感染观众,传递深层原始的人性能量。

到剧场寻找答案

艺术是治愈心灵的良药,无论是绘画、音乐、戏剧。裂剧场(Split Theatre) 一直关注社会课题和个人心理问题,希望通过戏剧带出人文关怀。本周发起“Work on the Self”(自我疗愈)体验活动,每场三小时,不需要有表演背景,作为一种疏解情绪和自我探索的体验开放给公众。

此前裂剧场已开始为期十周的自我探索训练,让参与者持续通过演员训练的方式打开内心。不少人处在人生迷茫的阶段,希望探索找到下一步方向。

对于本地发展大健康经济游,郑凯已认为,之前国人习惯去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静修,新加坡不曾出现在养生之旅的名单上,现如今朝这个方向,有很多资源可以探索。除了大机构、大型酒店的参与外,小型工作室的加入能带来多元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