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蔡汝七从安溪抱着董公真人的金身到新加坡,与其他蔡姓村民在附近丰兴山建立简陋庙宇;后来又将安溪故乡供奉的伏羲仙帝、五谷真仙、协天大帝、范侯仙师,一起接到庙里供奉。因此,圆福殿过去也称为蔡氏村庙或董公殿。

1980年励群学校因收生不足而停办,大港内的甘榜也在1990年代逐步由私宅和公寓取代。因为是私人土地,位于山坡上可居高远眺的圆福殿得以留守至今,成为这个高档私宅区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另两个固定戏台

大港内多数孩子都是励群学校的学生。圆福殿董事会主席蔡国成(82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我后来在中正总校完成高中后,曾回到励群学校教书三年,教华文、数学和科学,当时是以华语教学的,每班三四十人。”

每年农历四月大伯公圣诞,戏台会公演潮州戏酬神,还有歌台秀,新马信徒会涌到岛上进香。戏台相信是建于1930年代,1971年重建。公立敏江学校课室不够用时,学生也曾在戏台上课。

圆福殿大戏台曾是励群学校的课室,大港内多数村民的子女都在这里念小学。(蔡查理提供)

1927年善心人士在庙宇内的空地开办励群学校,大戏台也用木板隔成两间课室。戏台前的观众席,是每天升降旗礼的地方,也是上体育课的运动场。戏台底层约两米高,碰到下雨天学生就改到里头上体育课,有演出时则供表演者更衣、储物和休息。

大港内村民林金狮和林福春兄弟虽不姓蔡,却热心慷慨献地,1919年建新庙时,也搭建了戏台和庭院。

据知,当年日本入侵时曾狂炸大港内,许多村民都躲到圆福殿逃过一劫。圆福殿理事蔡查理(63岁)说:“母亲说这里的神明曾显灵救过我弟弟,没让他被洪水冲走。现在我还是经常到庙里帮忙。”

副主席蔡志和(84岁)的父亲在附近开杂货店,他从小就在庙宇和戏台玩乐。表演酬神戏的日子,村民会搬长凳和椅子到庙里看戏,小朋友也很欢喜,因为有很多卖食物的摊位。加上戏台有演出时就会自动停课,学生们都特别高兴。

一年三神诞各演两天

  • 马里士他路梧槽大伯公庙

戏台建成虽然已超过一个世纪,结构还相当稳固,两侧有楼梯可走上台。台基用红砖砌成,1997年曾整修,用洋灰加固。如今农历五月、八月和十一月神诞时,各演两天,有潮州和福建戏,中午和晚上各一场。台下观众已寥寥无几,反倒是吸引了住在附近的好奇外国人。

圆福殿在西乃山(Mount Sinai)内的惹兰克巴耶(Jalan Kebaya),距离乌鲁班丹河不到50米。从前那一带称为大港内(荷兰村六英里),甘榜村民超过90%是来自中国福建安溪的蔡氏人家,他们以种植番石榴、蔬菜和养殖家禽为生。

1906年建于庙宇右边空地的戏台,一年会上演四次酬神闽剧。榴梿季节时,戏台旁常有一个卖榴梿的摊位。庙宇于2024年3月底交由福建会馆管理,会馆计划两三年后翻新并完整保留庙宇。

延伸阅读

游客在乌敏岛码头上岸后不久,就会看到佛山亭大伯公庙戏台。(档案照)
圆福殿董事会理事蔡查理(左起)、主席蔡国成、副主席蔡志和,都是祖籍安溪的大港内村民,至今仍为庙宇服务。(李姿仪摄)
与圆福殿相望的大戏台(左)只在一年三次神诞时有演出,平日理事和义工会在底层沏茶聊天。(李姿仪摄)
马里士他路旁梧槽大伯公庙的红色戏台很抢眼。(陈爱薇摄)

相较于戏台上的落寞,戏台下仍充满生活气息。炎炎午后,圆福殿的理事和义工会在戏台底层沏茶聊天。蔡查理说,电视台曾在戏台拍戏,也有艺术团体租用过。

已搬到西海岸、乌鲁班丹、金文泰和锦茂等地的村民,逢年过节会回到圆福殿祭拜,聊聊从前在甘榜的往事。

圆福殿信徒多是昔日住在大港内的安溪蔡氏人士。(李姿仪摄)

戏台隔板成两课室

  • 乌敏岛佛山亭大伯公庙

在小小的岛国,还剩下三个与庙宇相依的固定戏台,其中以乌敏岛和马里士他路的戏台较广为人知;另一个“匿藏”在锦茂私宅区圆福殿内的戏台,已有百多年历史,还曾是励群学校的课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