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白粿的关键
白粿主要以粳米制作,而年糕主要由糯米制作,两者口感是有差别的,但无论是福建人的白粿或是上海人的年糕,都是过年传统主食之一。
儿时我便闹了与浸白粿相关的笑话。有一回母亲不知去哪儿,已过了午餐时间,饥肠辘辘的我和弟弟,翻找厨房发现一大盆浸泡在水中的白粿。我捞出几片试吃,粿片是软的,便告诉弟弟白粿已煮熟。虽然口感有点怪,却无异味,我便捞出两碗的分量,一人各一碗果腹。母亲回来后,一问才知道这白粿根本还未煮。
多年后再次吃炒白粿,感觉比以前更美味。或许是因为久别重逢,也或许是人到了某一个年龄,更怀念童年的熟悉味道。来年的年菜,何不也来盘炒白粿?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这道菜不再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但说来奇怪,即使几十年没吃,看似平淡无奇的包装仍清楚地烙印在我脑中。令人更意想不到的是,过了这么多年,该包装始终未变。
我们家习惯煮素食版,干香菇不可少,其他配料就看冰箱里有什么食材。四季豆、芹菜、灯笼椒、红萝卜、小白菜、豆干等,作为家常菜,三两样配料即可,过年时就加多些料升级为豪华版。白粿在热锅中翻炒,带有淡淡的米香,加入一些水,为口感微韧的白粿增添湿润嫩滑感,同配料一起享用,令人一口接一口地无法放下筷子。看似简单不过,滋味却令人难忘。
在这两道菜之间,我想多数人会更熟悉年糕。尽管如此,当我提及炒年糕,同辈们都说没吃过,较年轻的朋友则以为是炸甜年糕,或是韩式辣炒年糕;而年长一辈的也有误把白粿当年糕的。新加坡的浙江人不多,上海炒年糕在这里颇为少见,本地的福建人虽多,新年吃白粿的习惯并没在此盛行。反之,韩剧却是天天在电视播放,韩国餐馆在新加坡也十分普遍,难怪年轻人更熟悉韩式年糕。
要炒出一碟好吃的白粿,除了火候的控制,也要有足够的油、水与调味。不容忽略浸泡时间,在烹煮前须要浸泡至少八小时,这一步若漏了,全盘皆输。母亲忙起来时,甚至会让白粿浸泡数天,只要每天换水,倒也无妨。
白粿产于中国福建,是传统的地方小吃。白粿制作工序复杂,先是把优质白米浸泡,蒸至熟透,撒少许盐巴,再放到石臼里捣,不时往臼里喷花生油,最后趁热整形。如此耗时耗力,怪不得被老一辈福建人视为珍贵的食品,以往也只有特别节日才能吃到。可惜新加坡买不到新鲜的白粿,但白粿干倒是随时可以买到。
或许是因为很多人不善于烹煮这道菜,煮出来的白粿不是硬得难以下咽,就是乏而无味,渐渐地人们便与它疏远了。白粿没有年糕那么弹牙,但只要烹煮恰当,也可以媲美年糕。
误把白粿当年糕
母亲虽然是福建人,但她也和我一样,长时间误以为白粿是年糕的另一个名称,而她之所以会煮这道菜,是因为我的父亲。家父是浙江人,由于想念上海炒年糕,母亲便做了炒白粿。误打误撞,母亲将自己籍贯的年菜混为父亲要吃的上海年糕,不知父亲当时是否觉得,怎么这“炒年糕”的味道跟记忆中的不同?
最近心血来潮,在超市买了包白粿,想趁农历新年将至,炒几盘来吃。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期间,除了大家熟悉的年菜,母亲都会准备炒白粿,它不像算盘子得自己捏,只需要到超市或干粮店铺买一包回家炒,极为方便。就如其名,粿的颜色米白,长条椭圆形片状,又硬又干。不管哪个牌子,包装都大同小异,装在透明塑胶袋;红、白色的字体与印花,写着“白粿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