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藏丰富生态资源
纸教堂以废纸压缩成建材,移筑台湾重用,也带出环保与再生的理念。桃米社区灾后新生,重建家园时关心的不只是个别家庭眼前的温饱,也涉及农村再生的长远课题,以及整个社区的环境与生态。
环保与再生理念
1999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南投埔里受重创,震醒人们对环境的保护,移筑自日本神户的纸教堂,并将桃米村由废墟发展成桃花源。
埔里是台湾纸产业的重镇,有各种造纸相关旅游景点。但纸教堂不是埔里出品的游玩设施,而是源自于日本神户,1995年阪神大地震发生后建造,并在台湾921大地震后移筑台湾,作为灾后重建的纪念。
在政府与非盈利机构的协助下,重建时以维护生态为目标,大事整治河川,花了三年时间封溪护鱼,以生态工法改造的河流,清理污染严重的桃米溪,种植当地原生植物。基础设施也体现环保特色,设立雨水回收系统收集雨水,运用太阳的热能形成热水储水系统,不需电和煤气就有热水可使用。利用黑色水管制作的雨水回收设施,也制成蜻蜓、青蛙等造型作为公共艺术。修复公共空间也秉持绿色原则,以草皮取代水泥地,以石板和枕木铺设步道,停车空间以透水性铺面取代柏油与混凝土。
1999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不少日本义工与团体赴台协助,分享重建经验。2005年阪神地震10周年,神户兴建永久教堂,纸教堂完成任务,决定送给南投,移筑以纸闻名的埔里。整座结构逐件拆解,标上编号,运到台湾后再按照原本的结构逐件组装。历经两年多,2008年屹立在桃米社区,代表灾后重建的希望与再生,以及台日地震重建区的友谊。
重建家园时发现,多年来因为经济衰退而低度开发的桃米,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有56种蜻蜓、72种鸟类、151种蝴蝶,尤其是青蛙,台湾29种原生青蛙,桃米就能找到23种。农村里以前拿青蛙喂鸭子,如今青蛙是桃米的吉祥物,处处可以看到青蛙雕塑和图案。
台湾南投以日月潭闻名,听说顺道可参观埔里镇的纸教堂,以为又是另一处特别为游客设立的拍照热点,就像台湾各地窜起的水上教堂、彩虹教堂、高跟鞋教堂。细读资料才知道,纸教堂不只是吸引眼球的网红打卡胜地,背后有更深远的意义。
神户纸教堂送南投
1990年代农村没落,年轻人纷纷到都市谋生,埔里镇的垃圾填埋场在村落附近,环境大不如前。921地震的爆发给予致命一击,距震央20多公里的桃米,369户人家当中有168户全倒,60户半倒,成为目光焦距。长久以来的产业没落,人口外流,垃圾填埋等问题暴露出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黄匡宁/文图
长方形外墙以玻璃纤维浪板构筑,内部一根根顶天立地的圆柱,排成一个椭圆形的空间。粗大沉稳的柱子都是以纸制作,每根长5米、直径33公分、厚1.5公分。地面也是一根根纸筒圆柱,横向排列形成长条形座椅。
除了硬体设施,也为村民开设生态课程,培训讲解员为访客介绍青蛙知识,辅导村民在自己家中开发民宿与餐馆,使用在地食材提供美食。民宿与餐饮散布村落间,又不至于过度商业化,成为农村转型的范例,也是生态旅游的先锋。
细薄如纸,如何承载起整座建筑?实地走访即发现,纸教堂不是想象中纸皮模型的放大尺寸。外观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简单建筑,看不出任何纸元素。
置之死地而后生。大地震重创家园,却也震醒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参观纸教堂延伸到整个生态村,啧啧称奇的不只是纸素材的力量,或者废材重迁移筑的过程,而是农村再造的醒悟与决心。废墟变身桃花源,造就永续经营的未来。
1995年强烈地震重创日本阪神地区,当地教会也失去了教堂,灾区须要聚会空间,建筑师坂茂想到运用轻巧而容易组装的纸材搭建临时集会所,在义工与教友的努力下共同完成,成为震后社区重建的精神地标,称为“Paper Dome”。
圆筒都是用高密度牛皮纸一次成型制作,立柱共58根,其中有六根在台湾重新制造,抗压强度达到6936公斤,抗弯强度为每平方公分85.2公斤。长椅每根40公斤,却能承重1500公斤,十人同坐都不是问题。难以想象脆弱轻薄的纸类,竟有如此顽强硬朗的一面。
桃米是清朝年间形成的聚落,早期邻近的鱼池乡一带稻田不足,居民须要翻山越岭到埔里买米,挑米经过这个坑谷,故名“挑米坑”,后改称桃米坑。主要的农作物麻竹笋,曾是当地居民赖以为生的经济作物。当地的茭白笋品质鲜美,笋类加工品还曾外销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