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井是一门学问,当时有专业师傅从事打井的工作。主人家打算挖井,必须先和师傅一起看过地点,确认适合,同时讲定价钱,才择日开工。
缤纷往昔
新加坡虽然是个海岛,但是远离海水,井水不犯海水,没有咸味。高地的井水清澈见底,蓝天白云和皎洁的月光,都在井面出现过。
通常师傅有个助手,主要用具是短柄锄头、铁铲、绳索、小铁桶和畚箕。石灰井圈可以在当时的枋廊购买。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日军正在等侯被遗送回老家,闲着没事干。村民们要他们打井,酬劳是木瓜、黄梨和红毛榴梿等。他们腰间系上一条长巾,围绕着。拿起短柄锄头,蹲在地上的一个圆圈里,用锄头挖泥土。炎阳高照,他们汗流夹背,不久井挖好,白花花的泉水叮咚叮咚作响。
在没有自来水供应的地方,像郊外的汤申路、杨厝港、后港、林厝港和各个角落的乡村,人们的食水和冼刷用的水,绝大部分是从井里取得。
离乡背井
1953年我从马来半岛来新加坡念书,住在罗弄黄梨,当时那里有自来水供应。芳邻印度人有口井,盖住不用,改用自来水,水井要到缺水时才派上用场。
每逢阴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会有村人在正午12时正汲取井水,据说“七月七水”有不错的疗效。
挖井学问
离乡背井,乡情浓得化不开,别后常怀想。
地底要有黄泥红珠石的坚实高地,才不易塌崩,而且井只供自家用,为省点钱,索性不放井圈;不过井口增设围栏,加盖,是不能免的。年长日久,井边往往长满苔藓植物呢!
外头倾盆大雨,水沟泛滥成河,井水却不受影响。下雨天,井水是温暖的;大热天,井水却是凉快的。
村民们守望相助,自己园地有口好井,邻居里们来挑水,往往来者不拒;反正只是井水,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而且不必花钱买。
如果挖掘的是供邻近村民用的公井,除求水源丰足外,更要求井圈稳固和卫生。挖出的泥土,倒在的四周,舂实圧平后,铺上石灰,并在四周筑矮堤,让脏水能导入水沟流走。村民们到公井挑水,甚至筑澡堂,在那儿冲凉、洗菜和冼衣服。井边也是闲话家常和传递讯息的地方;八卦新闻传播更是从那里开始传播开来。
先母后来把联邦的旧屋卖了,临走时她带走一瓶自家的井水。来到新居,她立刻把那瓶井水倒入新居的井里,这样就不致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