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里要有爱。譬如本篇小说主人翁鞋匠谢缅和玛特廖娜这对贫穷夫妻,他们穷得两人只有一件皮袄可以御冬,一个人穿了皮袄出门,另一个人只好在家受冻,但在这种凄惨情况下,谢缅看到路上受冻的年轻人,他仍然脱下皮袄让对方穿上,只因为他心中有爱。

(本文小标为编者所加)

托尔斯泰在探索社会问题的同时也一直在探索人生的真谛和宗教问题。

做人还是谦卑一些,学习心中存爱吧!

小说里出现了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小姑娘,这个女人并非两个小姑娘的母亲,她只是小姑娘的邻居,两个小姑娘的父亲,在森林里干活,被一棵倒下的树压死了,他们的母亲在丈夫死后一星期生下了这两个小姑娘——她们是一对双胞胎,住在附近的人,只有这个女人正在奶孩子,她自己的男孩八个月大,她就把这两个女孩也抱回家了……天使米哈依尔说:“当那个女人疼爱别人的孩子,并且流下眼泪的时候,我在她身上看到了真正的上帝,我明白了人靠什么生活。”

原来天使米哈依尔触怒了上帝,上帝要他去取一个女人的灵魂,并且要他弄明白:“人心里有什么”,“人不能知道什么”,“人靠什么生活”,他没有完成上帝的使命,上帝让他成为凡人。进入鞋匠谢缅家中做了六年的长工。他一辈子不敢说话,只低头干活,他在人间寻找答案,心里牢牢想着上帝交代的三个问题,每回觅得一个答案,他就露出一次微笑,三次微笑的结果,终于让他找到了全部的答案,他回到上帝身旁,也让尘世凡人知道自己的渺小,如果你我心中没有爱,只知道关心自己,连上帝也不放在眼里,那么,你即使健壮得像那个富翁大老爷,连自己订做的皮靴都穿不到。

138年前的一篇短篇小说,让我读得津津有味。

是的,人是渺小的,人不能知道什么?这人世间,充塞在天地之间的只是一团神秘,且神秘探索不得。

《人为什么而活》,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说,写于1881年,距今长达138年。

《人为什么而活》是他1881年的作品,那时他已53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托尔斯泰主义”——以基督教博爱宽恕为核心的精神;写完《安娜·卡列妮娜》,托尔斯泰在探索社会问题的同时也一直在探索人生的真谛和宗教问题。在《人为什么而活》的短篇里,他以天使米哈依尔降临人世的“三笑”来阐述:

读这篇极有吸引力的小说,使人联想起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前者说神,后者说鬼,但都充满警世哲学,而且都以情节吸人眼球,高潮迭起,一旦打开书就停不下来,总是想把故事读完,说来托尔斯泰和蒲松龄都是说故事的能手。

除了“人的心里要有爱”,天使米哈依尔又宣布了“人为什么而活”的第二个答案——竟然是“人不能知道什么”。

天使在人间“三笑”

在这篇小说里,有一个看起来像石头般健壮的富翁大老爷向鞋匠订做一双靴子,他严格要求一年穿不坏,不变形,不开裂,神气活现的他不知道死期已近,当天晚上他就魂归西天……

托尔斯泰(1828-1910)是最具人道主义的伟大小说家,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的家族有仁爱宽容的传统,从童年时期就受到这种传统的熏陶,毫无疑问,影响了他整个人生,但他的生命并不顺遂,17岁时曾留级,19岁又遭退学,22岁时,是他生命中最黯淡的时期,沉溺于吃喝嫖赌,幸亏大哥尼古拉斯拉他一把,将他送往高加索,当地雄伟的大自然环境让他心绪逐渐平静,并开始撰写《幼年时代》,得到杂志主编鼓励赞美,开始大量写作,接着完成《少年时代》《青年时代》,27岁参加赛瓦斯托堡战役,战争的残酷深留脑海,加以初恋失败,二哥去世,以及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大哥也因为肺结核病去世,大受打击,种种挫败,于36岁开始撰写《战争与和平》,前后三年完成,时年39岁。

没有一个人能知道,天黑以前他需要的是一双活人穿的皮靴,还是一双死人用的便鞋。——托尔斯泰

是的,人不能知道什么,人不能知道他们的肉体需要什么。

好的小说家,一定是说故事的高手。托尔斯泰的长篇《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妮娜》均是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他写的短篇小说,透过张清吉(1927-2018)创办的志文出版社,先后译出两册《人为什么而活》(许海燕译)和《傻子伊凡》(钟玉澄合译),两书合计15个短篇,篇篇均像吸铁石,无论技巧和内涵,都不输给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

就主题来说,这当然是一篇宣扬基督教义——以爱心待人——的小说,但托尔斯泰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娓娓道来,就是能说服人,如果传教士有他一半的本领,可能许多人都会自动走进教堂,成为上帝的崇拜者。

“第三个答案,我还弄不明白。”天使米哈依尔继续问:“人为什么活,人靠什么生活?”

在《人为什么而活》的短篇里,他以天使米哈依尔降临人世的“三笑”来阐述……

人活着不是靠关心自己,而是要弄明白:人的心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