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月30日,麦波申市场终于结束它34年的历史。当时,大家的心情都依依不舍,想到这一别,不知何年何月能再相逢,都不胜唏嘘。

每天早上,父亲都会到楼下的每一摊去向摊主收取一块钱的租金,他背着一个包包,手上托着一块板,在板上开出一块钱的收据。楼上是每个月收一次,租金45元。学校假期,我得随同父亲去收租金,结果我多了个外号叫“包租婆”;但我因此学会鱼虾和蔬菜的名称。父亲也请了几个印度劳工打扫巴刹,我也学会简单的马来语。

麦波申市场在六七十年代远近驰名,附近都是私人住宅,每逢周末非常热闹,水泄不通。

巴刹像个大家庭

这座巴刹分上下两层,楼下有182个摊位,楼上则有60个摊位。楼下是卖鱼虾和鸡鸭,蔬菜、水果和肉类,鸡蛋、鲜花和杂货等,还有一摊卖冰冻肉的。这摊位的旁边有个冰冻房,供卖不完的鸡鸭鱼肉和蔬菜等租用,父亲每天清晨6点就得到巴刹去打开冰房,让摊贩们取货,每天收5角至2元不等。

楼上卖洋货、布匹、服装,有裁缝店和珠鞋店,货物齐全,应有尽有。此外还有缸瓦店、打铁店。缸瓦就是卖碗盘、汤匙、筷子等;至于打铁,从前我们都用铁桶来盛水,用铁锅来煮汤,铁锅铁桶有破洞时,花几毛钱给打铁店的师傅补洞,可以再用。

麦波申路市场是我生活与成长的地方,也是我生命中的第二个家,虽然它已不存在了,但我却对它毕生难忘。

一转眼,麦波申巴刹关闭已超过30年,咖啡店集团也在多年前停止营业,如今,它的原址已建起两栋私人公寓。

另有电器修理店,修电冰箱、电视机等,理发店、电发院、录像出租店和丝印T恤店。

随着时光的流逝,20年后,附近加冷峇鲁和波东巴西的组屋发展起来,巴刹逐渐失去昔日光辉,姨丈也因年老体弱,交给孩子打理。第二代人不愿再经营下去,这里后来改为杰逊熟食中心(Jackson Centre),地面层由咖啡店集团经营。

原址建两栋公寓

由于从小就在巴刹里生活,我们和每个摊贩都很熟络,这里就像个大家庭,虽然有很多同行,但是大家都能和睦相处,相助与关怀。

巴刹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七和十八都会庆祝中元节,这时候我们都很开心,除了祭神拜拜好兄弟,还有织云、老赛桃源和新荣和兴潮州街戏可看,第二天晚上还有酬神晚宴可以享用美食。

父亲的办公室在楼上后面的角落,也是我们兄弟姐妹温习功课的地方。办公室外面有间小公会会所,每当有周年庆典时,父亲就大显身手,为他们挥毫写布条。我们一日三餐都在这里解决,只在晚餐后才回去附近的住家休息。

麦波申巴刹原名麦波申路市场,相信生活于六七十年代的国人应该会知道,巴刹是我的姨丈在1956年建立的。当时,我们一家人在柔佛州峇株巴辖生活,姨丈请父亲来新加坡帮他管理这座巴刹,那年我才五岁,就被父亲和大妈带到狮城,从此在这里成长和工作。

242个单位的市场

楼上三面是店铺,另一面是空地,留着巴刹晚宴时,可以摆酒席。中间留一个大口,可以看到楼下的鱼虾和蔬菜摊主,此起彼落地叫卖,别有一番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