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童心玲珑剔透,不沾一点尘埃。那个年代,没有电脑和手机,小孩子白天做完功课便投入大自然怀抱,与天地亲近;晚上则听大人讲故事,走入时光隧道,与古人谈心,顺应天道自然,快活自在。

当风筝在天上杀得难分难解时,地上也没闲着,只见弹珠在沙土上翻滚撞击,各为其主,进行搏杀!那个年代的弹珠分两种:石弹珠和玻璃弹珠,玩法也不一样。

玩石弹珠时,先用树枝在沙地上写个“曰”字,参与者各拿出两个弹珠,一个摆在“曰”字中间那一横上,另一个弹珠准备击打。倘若参与者有三人,就有三个弹珠在那一横上。接着,以猜拳或抽签方式看谁先对这三个弹珠击打,打出“曰”字外的弹珠归击打者所有。

兵抓贼大汗淋漓

当年放假,几乎每个孩童都会把心掏出来暂时交给风筝,上天放飞一会儿,让心与心在蓝天碰碰一下。如今年过半百的人,相信都会有一个专属于自己,一谈起心潮起伏的风筝的故事。

有人玩弹珠,也有人在水泥地玩陀螺,各有各的“地盘”。当年比陀螺,规则很简单,谁抛出去的陀螺转得最久,他就是赢家。这当中有陀螺高手,能两手同时抛出陀螺,姿势也很优美。当时的小孩较单纯,一个简简单单的陀螺,可以玩一整个下午,傻得可爱。

玩玻璃弹珠则先在沙地上画个圆圈“O”,参与者各取出三至五颗弹珠放在圈内,也是用猜拳或抽签方式看谁先击打,打出圆圈外的玻璃弹珠归击打者。玩玻璃弹珠要有技巧,在击打时,弹出去的弹珠必须旋转,将伙伴们的弹珠击出圆圈,自己的弹珠才会旋溜出来,不能留在圈内,否则算输。当年的小孩,课余的日子就像五彩弹珠与彩虹相辉映,十分精彩!

小时候的游戏,简单好玩。游戏结束,只是带着一身臭汗泥巴回家,洗个澡神清气爽,绝对没有什么沉迷、视力减退啊等后遗症。偶尔不小心跌倒擦伤,回去大人用点燃土油灯的煤油一抹,就没事了!长大后回想,以前的小孩为何这么“好养”,似乎只有一个解释——天、地、人间都很干净!

当时的风筝用半透明的薄纸制成,分大小两种。大的质地比较好,价格比较贵,一般学生买不起。风筝图案很简单,以线条为主。犹记得一放假,甘榜上空即成了风筝的战场,各路人马进来鏖战;有一对一,也有车轮大战,看谁最后一统天下。只可惜纸质风筝难以保存,如今也只能偶尔从记忆匣子里,取出来回味一下了。

游戏开始前,大家靠拢伸出右脚,其中一人蹲下,用手指顺时针点鞋尖,边点边用福建话念:“点火点兵兵,谁是好汉去做兵。”看参与者人数,少者点兵二人,人多点三个兵,点中当兵的可分配到一支水枪。当贼的先散开去躲,当兵的边追边射水,被射中的人就算出局了。汗流越多,表示游戏越好玩越刺激,童年就在大伙儿的喊叫声中,一分一秒地慢慢流逝了……

今日的小孩,放学后回到家,不是看电视、玩电脑,就是滑手机,心甘情愿被科技所奴役。这些处在清晨阶段的小孩,完全没有初阳般的朝气活力,倒像个小老人,忙于穿梭两个世界——现实里上学、课外活动;虚拟中交友、游戏,天天如此游走两界,疲于奔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做完功课便投入大自然怀抱,当时的四大童玩——风筝、弹珠、陀螺及水枪,都是小孩爱不释手的。

如今回想,小时候的日头不仅不晒,还很配合,一直不想下山。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玩得很爽很尽兴;汗味、草味及泥巴味杂糅成童年味,感觉很香很难忘……

两种风筝

日子像彩虹般绚丽

谈及游戏,不得不谈玩意儿,当时的四大童玩——风筝、弹珠、陀螺及水枪,都是小孩爱不释手的;睡觉时手里还紧紧攥着,嘴角微微上扬,把白天那一串天真的笑声带入梦境,继续下半场的游戏……

如果弹珠和陀螺玩腻了,大家就换个把童年演绎得淋漓尽致的游戏——兵抓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