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原是学法律的,后来到圣彼得堡学习音乐。如今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经常上演他的代表作,比如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到了莫斯科,就想去看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正巧它就坐落在我们的住所附近。原本它叫莫斯科音乐学院,由于柴可夫斯基曾经在这里教学,为了纪念他,就改名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没想到《奥涅金》的故事也深深地影响他的个人生活。当时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教书时的一个女学生疯狂地追求他,由于小说里奥涅金拒绝一个女孩的追求而懊悔终生,柴可夫斯基觉得不应该回绝女学生的追求,于是他们结婚了。
120年前版本的《天鹅湖》
我们沿着普希金公园走过去,还没到大门口,就听见钢琴声,也许是学生在琴房里刻苦地练习吧。音乐学院的大门口并不起眼,门口只有一座柴可夫斯基的青铜像,被它身后的树丛包围着。主楼躲在树丛后面,浅黄色的外墙,古典风格的窗户,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可惜这里的主楼并不让游客进入,我们只能在门外简单地窥探。
然而婚后不久,他就后悔了,精神上也濒临崩溃,在一次尝试自杀失败之后,他再也没有见过他的妻子。
这次有幸在马林斯基剧院欣赏《天鹅湖》,在120多年前这版《天鹅湖》就在这个剧院首演,之后成为最权威的版本。优雅的芭蕾舞动作,难度颇高,特别是对于演天鹅的女舞蹈家们来说,独舞的部分讲究表达和技巧,群舞的部分又讲究配合和观赏性。加上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音乐富有戏剧性,熟悉的天鹅主旋律反复出现,层层推进着故事的发展。有些舞蹈不仅是关于天鹅的,比如第三幕的时候各国客人表演他们的民族舞,此时的音乐也增添这分多样性。
《奥涅金》的戏外故事
看完《天鹅湖》,从马林斯基剧院离开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半,可是外面的天还亮着。夏天的圣彼得堡白天趋近极昼,我们在这不夜城里继续回味着关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和故事。
柴可夫斯基创作《天鹅湖》时36岁,还很年轻,但此时他已经完成几部交响曲。《天鹅湖》之后,他开始创作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这是基于普希金同名诗歌体小说的故事。
飞往莫斯科,机上的音乐收有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选集,选择这个时候听十分应景。
学院周围似乎也有浓厚的音乐氛围。附近一栋楼墙上有个指挥家的半身小雕塑,原来是斯威特兰诺夫(Svetlanov),苏联的著名指挥大师。再往前走几步是一个小公园,这里也立有一座铜像,像是某位音乐家,后面石墙上还刻着一段旋律。查了俄文才发现是马戈马耶夫(Magomaev),苏联著名歌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