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过去十年里逐步采纳并持续完善“电子医疗记录”,这堪称是新加坡医疗系统的一场及时雨,将所有公共医疗护理机构联系起来,方便医生随时查阅病患的医疗记录,这就确保病患所获得的医疗护理能有延续性,也更能无缝隙地由医院护理过渡到社区护理,从专科中心过渡到非专科中心。

身为医者,我们必须懂得珍惜前任医者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医学优良传统,使之化为我们最坚实的后盾与内在的智慧,推动着我们把目光坚定地投向远方,向未来跨出踏实的第一步。

我所选择的放射专科,俨然站在科技革命的最前沿。我们的工作有超过七成都是在数码空间里进行的。正如其他行业历经颠覆性变革一样,放射科好比是煤矿坑里的金丝雀,在一波波的数码化浪潮下首当其冲。

打造全新护理模式

对于病患来说(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是病患,包括我自己在内),多半早已发现数码化从此改变了很多一贯的做法;而这些我们所经历的改变,大多都会给我们带来便利。有些是早已在使用的数码化做法,例如全科医生通过远程医疗服务看诊,在智能手机上预约看诊时间,上网即可随时查阅自己的医疗记录。这些数码化方案为我们节省了许多排队等候时间,省却奔走于不同医院的麻烦,大大提高了生活效率。大数据尤其是流行病学与公共医疗护理医生的银色子弹,能帮助这些医学专家预测下一波流行性感冒或骨痛热症会在哪里爆发,进而及早采取缓解行动。

医学由始至终都会一门“高接触”行业。有了数码自动化技术,就可以让医生省却一行行写下临床诊断记录的既繁琐又耗时耗神的程序,让我们能回归初心——更多地出现在最需要我们的地方:患者的病榻旁。

对我自己的专业来说,或者推而广之,对今天身处于工业革命4.0的每一个人来说都一样,我们需要很清楚地意识到,曾经让我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有所成就的资产、服务和作业程序,未必会在未来继续成功,甚至反而可能阻碍我们继续向前。而这种“现行成功者反射性症状”,就是对于颠覆哪怕只是改变现行做法继续保持缄默,置若罔闻。由于医疗护理领域攸关的是病患的生命与健康,也因此要比其他行业更需要严密管控;在大胆前进与保守谨慎之间的钢索小心翼翼地走着,有时候能保有“现行成就反射性症状”未必是件坏事。

迎向数码化世界的过程中,网络安全始终是个无处不在又清晰可见的威胁。随着医疗记录在新加坡电子医疗记录系统内数码化并复制,我们身为医生,也必须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与患者托付的信任与义务,延续到网络空间:确保电子系统内的数码信息仅供医疗用途,绝不滥用以牟利,并且通过对医疗记录的匿名化和编码加密处理,比过去的实体锁头钥匙更加紧密周全地保障病患的隐私。本地银行就曾经发生过数据从新加坡云端伺服器被转移的事件,所以医疗护理领域同样不可掉以轻心,我们的云端服务器防御功能必须达到国防级别、无可攻破的程度。

与此同时,我们也难免陷入所谓的现行领导者都会面对的两难处境:那些长期以来让我们在业界首屈一指的相同程序、资产、规则,也许恰恰就是我们迈向数码世界的重重路障。看看诺基亚、摩托罗拉,以及过去数十年来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这些巨头的规模之大、复杂度之深,成功做法之根深蒂固,如今在转瞬间变成落实改革的最大障碍。

然而,医疗记录数码化越来越普及,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医生必须花时间在电子记录系统上输入病患资料,同病人直接沟通的时间反而变少了;好在如今有了人工智能辅助抄录软件,可准确无误地帮助医生直接把语音信息转成文字记录,有助于解决人与人之间沟通时间变少的问题。此外,电子医疗记录信息量大,又未经系统化整理,形同大量信息“受困”于数码平台之中。如今的挑战是,如何加强电子医疗记录功能,使之更有关联性、更容易搜索查找,也更系统化;这些庞大的数据库也可用来进行人口医疗情况调查,发展出新见解、新发现。

最终,数码转型与人工智能将改变整个医疗护理领域的面貌,引入全新的护理模式,当中好些已经在开发使用。就造影成像领域来说,为其他目的而进行的例常成像,也可成为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伺机性筛查;癌症与神经组织退化的筛查可以局部自动化,体检程序可以就像我们每年把车子送去接受常年审查一样普遍简单。我们可能在很年轻时就可以知道自己该怎么调整饮食,哪些食物该多摄取,哪些食物必须避忌;进入中老年时,清楚该留意哪些症状,服用哪些个人化药物。在未来的这一片乌托邦世界里,我们也应该做好准备活得更长寿,更健康。

加强电子医疗记录方便查找

我们将见证下一波改革席卷临床医学领域,足以改善临床结果,包括设置预警系统,更早地测出出院病患重新入院风险、住院病患患上急性肾衰竭或能迅速致命的败血症的风险或跌倒风险等。这些系统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足以挽救千万人的生命,甚至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病患在有生之年里提高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