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的秋天虽阴郁多云,但没有起风。不然,秋风一起,一夜枯枝,秋色便荡然无存,多少有些过于凄凉。园区有一小片银杏林,东黄西绿仿佛能感受到冷暖空气的流动。一棵挺立在艳阳下的银杏树,一片饱受风霜的黑土,其实各有各的生命与沧桑,它在四季里有生活、痛苦、挣扎、快乐,甚至死亡,煞是美丽。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是外表?是学识?是见识?是文化?是物质?是信仰?是民情秩序?是法律?是体制?
延伸阅读
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一个怎样的人生?什么样的品行?建设怎样的民情秩序......
这个“红”的主角当由枫树来体现。而枫树的叶子不是随意生长的。科学家给出了一个“浪漫且励志”的理由,是枫树对自然界压力反应的结果。枫叶变红是气温迅速降温,枫叶为了延缓脱落,同时使树能够吸收更多的营养。其中枫叶中大量花青素的作用下形成的红色。深秋的第一场霜后,是观赏枫叶的最佳时刻。你给我严寒我给你妖娆。这是枫的品行,也是它的美学生态。所以有了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欢迎在籍学生创作投稿,请电邮:zbAtGen@sph.com.sg。投稿注明《取火》或《校果》编辑收,并附上作者中英文姓名、学校、电邮、邮寄地址、联络电话。字数1200字为限。
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会迅速取而代之更多的空间,景色会不断变化,变得更加冰冷。 而到那时候,我坚信这秋色的美将会化成阳光、空气、水,成为新的必需品;化成树林、天空、书籍,成为人们新的向往。
秋天的颜色,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以黄色为主观意象。长期生活在夏季的我们不了解,这个时节应该用“斑斓”来形容。这种斑斓当然也有一个主色。那就是红色。
可是作为人的个体“美学生态”呢?
自然规律不会因人而改变,但秋天会因为人而改变。
黄霑《流光飞舞》:半暖半冷秋天,熨贴在你身边……
在一个由人类主导的社会,整个社会的美学生态,当然会因为每一个个体的“颜色”的光芒让社会变得璀璨!这当然是一个积极的想法。反之,当然是枯萎与荒芜,是认知的愚氓;生命的终结;世界的消亡。
审美的偏狭何尝不是一种智力的缺陷。这不是指个人,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在这个被物质占据的时代,精神需求无处附着,是不允许的;是次要的;是不被重视的。我们太容易被权力动机所左右,而对大众来说,美学何曾不是一种服务权力的工具,是微乎其微的插件,附属产品。一个物业主管可以主导一个小区的美学生态;那一个县长,一个市长,一个国家领导者呢?他们对美学的认知左右着社会对美学的重视与普及。
我们先从“秋”色开始,对秋的认知与秋的美学启蒙。
自古逢秋悲寂寥,但同时也会让人心存丰盈。自然规律不会因人的悲喜而改变,一切都是心境的投射。我坐在银杏林里放空, 远处有几名保洁人员走进了我的眼帘。他们是被物业主管要求过来打扫林中的落叶。我上前劝说着,能不能不打扫这林中的落叶。一是浪费人力;二是叶子没有影响路面交通;三是我的一些私心,不想让人无端打扰自然的作画。他们说提意见要找主管,因为主管的意思是干净才算整洁,有秩序才是美。我只好拿起了电话打给主管,我重复着上述三点,无奈中表达了常识性的“落叶归根”,我那朴素的认知。结局还好,主管采纳了我的建议。不是因为常识,不是因为美感 ,而是我业主的身份。这片银杏林对我而言应该是生活,而对他们来说是工作,是秩序的维持。
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会迅速取而代之更多的空间,景色会不断变化,变得更加冰冷。而到那时候,我坚信这秋色的美将会化成阳光、空气、水,成为新的必需品;化成树林、天空、书籍,成为人们新的向往。
在秋季快结束之前,我回到了美国巴尔的摩,看着公寓前满地无人打扫的银杏叶,再看看路上不同种族的行人。在这更有野性的环境里,我不仅想起了之前在银杏林发生的小插曲,也不禁问自己如何客观、中立、公正、全面地看待并不相同类型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