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黄天成总结核心原则有四:“第一,拥有第一性原理思维习惯;第二,用观其大略的方法来进行跨领域的阅读;第三,在脑海里建立高效的索引系统;第四,尊重常识,善于推理。”

第一性原理思维意味着将复杂的问题向下拆解到无法被拆解的,可信度最高的原则,然后基于这些原则再进行向上推演出最简练的答案。让脑袋里储存的东西越少越好。

与黄天成不同,林滟雯阅读并没有强烈的目的性,她阅读是因为喜欢阅读本身,或者说是享受从一种生活跳入另一种生活的感觉。她没有特别的阅读习惯或规律,想看了就把书拿出来翻一翻,多是文学作品,但也不拘题材。

尊重常识,善于推理是因为当脑海里面装入了很多原则,在真正到用的时候,须要去补充细节,将原则展开。

阅读兴趣的养成

从阅读文学类的杂志开始,黄天成渐渐开始产生了对阅读的兴趣,并通过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构建了他的文学地图。黄天成认为,阅读是有层级的,从难度低一点的网络小说、文学杂志,到想象力丰富或现实主义的严肃文学,再到政治历史,最终到达哲学,而自己的阅读经历幸运地遵循了这一最优路径。

林滟雯现在的工作单位在牛车水附近,每天午休时她会到新桥街的未完成书店看书。在书店里接受采访时,她推荐了几本书,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茶人三部曲》是她最近正在书店中读的书,而《浮生六记》是一本散文,在她比较烦躁或者不想看新的故事时,会反复拿出来看。

阅读是有层级的

Acora读书会的创始人黄天成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读者。(作者提供)

从一种生活跳入另一种生活

阅读对于黄天成而言是重要的工具,“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一旦黄天成想清楚自己的问题是什么,他总能够通过一本或者几本书找答案。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大量信息是人每天都需要做的事情,但却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坐下来安安静静看完一本书的能力,保持常态阅读更是难得的事情。

绝大多数人都会认同阅读的重要性,但为什么阅读,如何阅读,怎样形成阅读习惯,却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

对于林滟雯(23岁)来说,阅读是一种原生兴趣,从她有记忆开始就热爱读书。大概是幼儿园时期,“被家里人发现了软肋,如果他们想让我做什么我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拿一本书威胁我,说不做就撕了。”

林滟雯很喜欢看这些生活化的散文,她说:“一个人只能活一辈子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只能通过阅读来参与更多的人生。”

观其大略是输入信息的习惯,因为时间和注意力资源有限,需要把它们放在知识树的主干和重要的枝干部分,以及阅读信息中最关键的原则上。

在未完成书店林滟雯推荐了五本她喜欢的书。(龙国雄摄)

你有阅读的习惯吗?对23岁的林滟雯来说,阅读是一种原生兴趣,从有记忆开始就热爱读书。她认为一个人只能活一辈子很遗憾,唯有通过阅读来参与更多的人生。24岁的黄天成则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读者。他用了一年多研究阅读方法论,弄明白精通多领域的通才是怎么利用阅读构建自己的知识图谱。

与林滟雯截然相反,Acora读书会创始人黄天成(24岁,创始工程师)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读者。他说:“我一开始阅读的热情起源于网瘾,游戏才是我的原生兴趣。但在初中的时候,我的网瘾变得严重。父母就找到我当时的语文老师,问老师该怎么办,因为觉得他读书比较多,有智慧。语文老师建议转移我的注意力,让我去读《读者》《意林》这些杂志。”

作为一个创业者,黄天成也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了关于创业的知识图谱。(作者提供)

这一年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目,特别是人物传记,包括诸葛亮、达芬奇、比尔盖茨等等。在阅读中,他发现:“这些人好像对很多领域都很精通,我就产生好奇,他们怎么做到的?”于是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研究阅读方法论,弄明白这些通才是怎样通过阅读构建自己的知识图谱。

黄天成建立知识图谱与应用的思维导图。(作者提供)

建立知识图谱

2021年,在抑郁症的困扰下,黄天成决定从南洋理工大学休学一年,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万种人,并思考清楚:“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里去?”

她比较清晰的早期阅读记忆是在小学一年级,“我小时候很少跟同学交流,一天到晚坐在教室里看书,有一天被语文老师发现了我在看《穆斯林的葬礼》。我记忆比较深刻,因为老师说我和她看的同一本书。”

林滟雯很喜欢看生活化的散文。(龙国雄摄)

在建立知识图谱的过程中,黄天成也回答了哲学三问,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第一个是羁绊和责任,第二个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