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通过广泛的交友,我也更了解外国人对新加坡的看法。多亏建国先驱的励精图治与高瞻远瞩,小红点在多数外国友人眼里,是个前卫的发达国家。有些地方甚至以新加坡的建国历史作为经济发展教材的案例之一。其实,我国经济发展历史受他国借鉴,之前曾略有听闻。令我更惊喜的是,中国小学课本里竟然有一篇描写所谓“新加坡社会场景”的课文,讲述一名学生在滂沱大雨中依然坚持等待红灯转绿才过马路的情景。而友人说,她在小学阅读这篇课文时,对新加坡人奉公守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这是她眼里的新加坡人。
总之,依我看,出国留学绝对有利于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不论是开阔视野,打破预设文化框框,或重新去认识本土文化,都可以完善一个人看待及处理文化相关课题的成熟视角。无论如何,我们都应把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铭记于心,才能说好新加坡人独特的故事。
另外,出国留学的国人长期浸濡于他国文化,彰显的文化差异也许可加强其作为新加坡人的文化认同。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历史悠久,且其共时文化也极具多元性。今日的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各省各地都展现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提出这一点并不是想数落新加坡,毕竟历史和地理上的局限由不得我们决定。反之,见识到了中国社会的风采,令我体会文化展示的重要,并启发我思考如何借鉴中国的文化自信,来创造属于新加坡的特色。
有点意外的是,在北大结交外国人的机会其实甚于认识大陆生的机会。中国学生居住在校园内的宿舍楼,外籍学生则都集聚在与校园相隔一条马路的国际生宿舍。如此长期、近距离的生活在一起更容易创造多元、深入交流的机会。我很幸运,除了留学生,我还通过参加乒乓球、脚踏车等社团协会,交到了中国籍朋友。
最后,作为华人,我们也应该述好新加坡华裔的故事。与中国朋友交流时,我发现她们并不太理解“海外华裔”的概念。比如,她们不晓得华语也是我们的母语,有的甚至原以为新加坡人有自己的“新加坡语”,惊叹道:“你们的普通话说得真好!”闻之,我却心生惭愧。近代国人的母语水平已大不如前;许多早期新移民流传下来的方言和习俗也濒临绝迹。在这种传统文化流失的环境下,“新加坡华人”仍然有什么独成一格的特色呢?
你有没有试过询问日本人有关日本学校对二战的教学?或者和中国大陆及台湾同学谈论两岸关系?出国留学,特别是到北京这样一座国际城市,最显著的优势就是促成深层且国际化的交友与交流。单单这一学期,北京大学就迎来了来自27个国家、74所大专学府的进修生。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大相径庭的文化背景所塑造的世界观必定也有差异。这样的环境可助学生了解彼此之间的不同观点,因而接触新鲜的处事视角,突破原有的文化框架。
一学期的交换计划即将告一段落,有朋友问,经过这几个月的体验,我认为出国留学,相对待在新加坡读大学,最大的价值是什么?短短的三个月,感觉却比在新加坡的前两年充实多彩。趁中国黄金周长假,和法国室友游遍东北三省的长春市、延吉市、长白山、哈尔滨、沈阳市;参与一年一度的“HOME by One Singapore,Pasar Malam@北京”活动,并在此聆听海外新加坡人的心声,感受他们长居海外的思乡情怀;参与脚踏车协会拉练,一日骑行115公里往返大运河等。当然,我能无忧地从繁忙课业中抽身去接触新尝试,多半得感谢校方给予交换生的自由及探索空间。但不谈交换与否,我相信留学的经历必定有益于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大相径庭的文化背景所塑造的世界观必定也有差异。这样的环境可助学生了解彼此之间的不同观点,因而接触新鲜的处事视角,突破原有的文化框架。
我日前应友人的推荐,有幸到访河南郑州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来自河南的友人是这么说的:“(‘只有河南’的)主题是整个河南的文化脉络,绝对是旅游业的排面。”果然,戏剧幻城中大大小小的剧场汇集了河南在不同历史点上的元素,互相叠加并形成河南人的共同身份认同。这甚至令身为“外人”的我也能通过如此的艺术形式,完全感受到友人所表述的河南文化自信。或许这是我国能参考效仿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