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大提琴手陆浩杰(35岁)痴迷古迹建筑与文史研究,三年来潜心收集资料,考证维多利亚纪念堂(现称维多利亚音乐厅)的百年历史。他指出,维多利亚纪念堂在二战以前就是远东地区最重要的音乐殿堂之一,也是民众举办集会、展览,甚至夜市的“会展中心”;战后这里曾是审判战犯的临时法庭,人民行动党的成立大会等重要历史事件也在这里发生。

出书纪念一座建筑与建国史

2017年,作为皮亚蒂戈尔斯基的再传弟子,陆浩杰在维多利亚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奏会,演奏师爷当年拉过的部分曲目,并在音乐会前举办讲座。他说:“如果人们知晓这些历史,或许新加坡不再有‘文化沙漠’的帽子。”

“然而至今还没有一本完整详实的书,记述这座建筑所承载的建国史。”陆浩杰说:“我希望填补这个空白。”

维多利亚剧院及维多利亚纪念堂外观,摄于1930年代。(档案照)

陆浩杰列举1930年代来维多利亚纪念堂演出的钢琴家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和大提琴家费尔曼(Emanuel Feuermann),以及1950年代来演出的大提琴家皮亚蒂戈尔斯基(Gregor Piatigorsky)和钢琴家、作曲家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等人,这些都是在古典音乐神坛上受后世敬仰的名字。

维多利亚音乐厅是本地最高规格的艺术殿堂之一,也是新加坡交响乐团自1979年创立以来的常驻演奏场所。然而如今人们所熟知的古典音乐厅,其实承载着更厚重的历史意义,见证新加坡从殖民地走向独立国家的每一步。

陆浩杰提到曾经的国家剧场是由官方和民间齐心协力,用一元一砖的筹款方式,于1960年代初落成。“然而早在60年前,本地就有这样先例。然而这座建筑不仅是一个表演场所,也是许多大型政治事件的见证者。”

陆浩杰透露,书籍的撰写已经基本完成,目前在和几家出版社联系,也希望以筹款的方式,完成这本书的出版。

与古典乐神坛接近的音乐圣地

本地大提琴手陆浩杰热爱古迹建筑与文史研究,三年来收集资料考证维多利亚音乐厅的百年历史。他说,至今还没有一本完整详实的书记述这座建筑所承载的建国史,他希望能填补这个空白。

诞生与民间力量息息相关

“因为最终募得数额超过筹款目标,在1902年纪念堂动土之后,当局决定用多余的钱翻新市政大厦,于是有了维多利亚剧院。”陆浩杰说:“不过维多利亚剧院是在纪念堂1905年落成后才动工,剧院在1909年竣工。”

陆浩杰毕业于美国曼尼斯音乐学院,是一名专业大提琴演奏者。他说:“人们普遍认为维多利亚纪念堂是从1980年代起才成为音乐会场所。然而早在20世纪初,这里就曾众星云集,是亚洲最重要的艺术圣殿之一。”

陆浩杰说,维多利亚纪念堂的诞生就与民间力量息息相关。1901年,殖民政府在咨询林文庆、佘连城等民间领袖了解民众的需求后,决定在市政大厦(town hall)旁边动土兴建一座活动中心,并以维多利亚纪念堂冠名纪念年初驾崩的维多利亚女王。当时的集资方式是由民间领袖发起筹款,所筹到的每一元钱,市政府和殖民政府会分别再拨款一元支持。

“新加坡再没有另一栋建筑可以如此把艺术、政治和民生的历史如此集中展现于一身。”陆浩杰说:“我查考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历史报章和音乐家的传记,希望从一座建筑的视角,拼凑出一部鲜活的新加坡建国史。”

“在星光闪耀的另一面,维多利亚纪念堂也有接地气的一面,是本地人民不分种族和阶级的文娱中心。”陆浩杰说:“印度舞蹈、马来戏剧都曾在这里表演,中国画家徐悲鸿也曾在这里办展。这里接待过外国元首,举办过总督的就职典礼,也举办过民间的集体婚礼和学校的毕业典礼。”

1945年世界大战结束后,专门调查日军在占领期间暴行的特别法庭成立,1946年1月开审战犯,1947年3月在维多利亚纪念堂最后一次开审;1953年,由英国外交官林德(Sir George Rendel)主持的新加坡宪制委员会(Rendel Commission)在维多利亚纪念堂成立,为新加坡从殖民地走向自治邦铺路;1954年,建国总理李光耀在这里创建了人民行动党,而我国国歌《前进吧,新加坡》第一次在这里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