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23年上半年,配合征选第八代字食族作者,《联合早报》副刊《字食族》编辑部首次启动了“字食族进校园”活动,走访了南洋女子中学校、淡马锡初级学院、义安理工学院和华侨中学,在许多学生作者心中埋下写作投稿的种子。“字食族”是《联合早报》副刊策划的校园写作项目,自2012年开始推出这个学生写作栏目,每代选拔六至八名作者,如今已经七代,共46人。

户外生态写作的任务之一:在纸上复制木头、土地或者任何事物的形态。(龙国雄摄)

经过空间中的走与观,学生们脸颊微红,于是导师带领大家前往旧火车站台。站台上,梁海彬遥指火车站墙壁上的新马地图说历史,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来到旧火车站,听得目不转睛。在怀旧的氛围中,大家迎来了第二个任务——“记录五句印象深刻的对话;发现两个不适宜该场景的人;在纸上复制木头、土地或者任何事物的形态。”

第八代字食族名单出炉,可关注每星期三出版的《@世代》。

6月17日,应征第八代字食族的学生作者们,纷纷从文字背后现身,集结于武吉知马旧火车站。这是23个青年人,同本次户外写作活动的导师、本地作家梁海彬展开的生态文学之旅。在星期六上午的两个小时里,他们共享着创造者的身份,在旧火车站遗址,探索空间与人的联系,倾听枕木的沉默,用纸笔记录古朴一刻。

轮到诺雅初级学院学生江新月(17岁)分享时,她给出了一张朋友的手掌轮廓图。她与来自华侨中学(高中部)的杨培铎经常以文会友,分享文学新动态。第八代字食族招募,正是杨培铎分享给她的消息。

第七代字食族作者黄心语(左起)、王璐琼和张子奕应邀参加了武吉知马旧火车站生态写作坊。(龙国雄摄)

书写当下瞬间

简短交流后,学生迎来了最后一项活动。梁海彬对所有人说,“陪伴一个非人的事物5分钟,想象它的过往与未来,明确自己过客的身份,直接写出自己的想法。”

用自己的方式告别

烈日当空,年轻的脑袋左蹿右动,他们之间有人彼此相熟,有人单独行走,组成户外写作舞台。(龙国雄)

应征第八代字食族的学生作者,同本地作家梁海彬一起在武吉知马旧火车站,共度两小时的生态文学之旅。梁海彬以剧场的方式打开学生写作之心,完成各项写作“任务”,也让他们在固定空间中思考语言的迷惑性,探查人际互动的奇妙。

沉浸式体察空间后,梁海彬又提出,“现在我说走你们就停,说跑你们就走,说停你们就跑。”反向的指示让不少人出了错,笑声四起,候选人们开始破冰。接着梁海彬又给出新的限制,让学生在固定空间中,思考语言的迷惑性,探查人际互动的奇妙。随行的《联合早报》副刊记者、《字食族》写作顾问陈宇昕对大家说:“你们像一张网,互相吸引与排斥,好像化学现象。”

于是应征第八代字食族的青年作者们,再次执笔泡入时间,熟悉这个曾经陌生的地方,用自己的方式告别。

再次召集人群后,梁海彬宣布了第八代字食族征选的文章要求。他在活动开始前曾说:“我不期待他们写出某类型作品,我想看到大家自己的声音。”学生们点头说了再见,远方好像有火车的声音,徐徐吹来文字的微风。

通过初选的学生作者进入第二轮选拔,须参与特别企划活动,交出作品。今年《字食族》编辑部邀请了梁海彬策划户外写作坊。身为剧场工作者的梁海彬,先以剧场的方式打开写作之心。他在武吉知马旧火车站公园旁找了块空地,大步丈量距离,站定后对学生们说:“动起来感受这个空间,我说走的时候你们迈开脚走,我说停就停,说跑的时候就跑。”烈日当空,年轻的脑袋左蹿右动,他们之间有人彼此相熟,有人单独行走,组成户外写作舞台。

参与第八代字食族征选活动的23个学生作者,同本次户外写作活动的导师、本地作家梁海彬(右一)在星期六早上展开生态文学之旅。(龙国雄摄)

学生们四散,找寻他们文字的灵感,用笔写下当下的瞬间。义安理工学院学生杨婕渝(19岁)说:“户外写作是很新奇的体验,平常我更多写自己的心情,这次我写了很多大自然纯粹的东西。”经过20分钟的搜寻,大家再度集合,分享自己的收集。有人画出了轨道旁的铁网,拓印了大地的裂缝,有人听到指导拍照的语句,火车站的市民过往。

6月4日招募第八代作者活动截止,应征投稿人数33人,比过去两届疫情时期还多,报名学生最年轻的是14岁中二生,最年长的23岁大二生,代际的声音在这里传承与延续。无论是14岁还是23岁,都要“食字”。

动起来感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