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参与新马泰聚会是大一第一学期,那时正好是新加坡学生会举办,当时吃的叻沙仍记忆犹新,毕竟在中国住了几个月后已经开始忘记咖喱的味道了。
最近新加坡、马来西亚与泰国的留学生会就刚举办了“新马泰联谊活动”,可以说是三个学生会自疫情暴发以来举办的最大联谊活动。疫情期间,受到当地防疫政策影响,一直难以举办大型活动,而且在京的东南亚留学生也并不多,举办联谊活动也碰到了一定的障碍。实际上,这项活动在疫情前就已经定期举行,通常是三个学生会轮流举办,所以聚餐场合通常也相应地设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或泰国餐厅。今年的美食包括沙爹、娘惹咖喱、印度煎饼等食物,听了就令人垂涎三尺,恨不得尽快食指大动。当然,主办方是哪国学生会应该也不言自明。除了食物之外,主办方通常都会考验大家对于东南亚的知识,获胜的小组还能获得各种东南亚饮食,如M牌麦芽饮料与T牌的辣味紫菜。各国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能促进彼此的关系,同时也能分享彼此在中国留学的苦与乐,一解乡愁。非常有意思的是,通常我们出国在外,和外国友人共同的沟通语言自然是英语,但是到了中国,外国留学生之间大多都用华语沟通,当然时而也会参杂“新式英语”。
之所以会称之为“新马泰”,主要是因为这三国赴华留学人数较多,其中又以马国人数为首,而且三国的学生会关系也较为密切。和泰国友人交谈之后,我才发觉他们许多人都是到了高中才学习华文,而且在泰国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华文,而到北京上了一年预科之后,就直接开启本科生涯。这难免令我感到惭愧,虽然我们大多人至少都接受了十余年的华文教育,但是和周边友人谈及要到中国留学时,许多人还是非常诧异,而且到了中国后,我们的华文程度仍是差一大截。泰国友人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掌握华文,到了中国后却如此刻苦地学习华文,而且有的华语甚至比我们还要流利。同样的,也有马来西亚的马来友人在马国从未上过华校,而是到了中国才学习华文,随后也和我们一起学习,但从来都不埋怨,而是一边上课一边使用谷歌翻译来解围。当然,有意思的是,几名马来友族因为是在中国学华文,因此他们对于“新马华语”不太理解,对“做工”“放工”等口语表述不太理解,而且经几番解释后才理解原来“巴刹”指的就是“菜市场”。
留学博客
飘向北方
就这样糊里糊涂、懵懵懂懂地过了一个月。新学期前几周的步伐通常比较缓慢,更何况到了大四最后学期,剩下的课不多,更有时间放慢脚步,抓住青春的尾巴参与各类社团活动。中国的课业压力普遍比本地大学来得大,而且我本人也难免受到“怕输”心态的影响,大学前几年总是横冲直撞,甚少有时间停下脚步,从开学第一周就一直“冲”到考试周,对这种半退休生活仍需要一定的调适时间。
上次参与新马泰聚会是大一第一学期,那时正好是新加坡学生会举办,当时吃的叻沙仍记忆犹新,毕竟在中国住了几个月后已经开始忘记咖喱的味道了。时光荏苒,如今已经到了大学生涯中最后一个新马泰联谊,当时的学长姐早已踏入职场工作,如今的学弟妹当中又好多陌生面孔,这或许就是大四老人的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