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音乐厅坐等独奏家出场时,朋友在旁复习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又唤醒我大学时内心的纠结。

这种充满“利气”(功利的利)的气氛让我格格不入,而我确又没有任何批判的立场,让我在迷茫中不断内耗:一方面我不愿放弃不切实际的理想,同时又为自己没有朝金融、科技等多金行业努力而自责,甚至极端定义不能赚更多钱的努力都是玩物丧志——大概是种补偿性的自虐。

因为本专业是综合应用类学科,不存在“潜心学术”的概念,因此同学间的“主旋律”都是如何刷爆面试技巧,拿到投行offer——这是公认的“理想”,或说是证明自己优于他人的统一量化指标。

我看到国家乐团的掌舵人多是金融商界的大佬,才能为脆弱的艺术行业保驾护航;我想到当晚音乐会幕后老板的双面人生:白天他是私人银行的董事,人后他独挑演艺经纪公司,常常为请到世界顶级音乐家来新加坡而自掏腰包——这些都让我看到赚很多钱的意义。

随着社会阅历的积累,才让我逐渐在书生意气和现实功利间达成和解。

或许不远未来的一天,我也会捧起CFA的教材。因为现在我理解了,这是路径,而非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