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L是典型意义的“书呆子”,从小学到高中都就读于名校,与“阿明阿成”的唯一一次接触是在服役期间,但实际交流的机会不多(又或者说没有多沟通的意愿),无法使他改变对他们的刻板印象。
生活当中有太多信息需要我们来处理,因此人类用各种刻板印象来简化这个繁杂的世界。谈到成天刷绩点的学生,我们脑海里难免浮现出佩戴着一副厚厚的黑眼镜,外貌瘦弱的憨厚书呆子在寝室复习的画面;对学业成绩不闻不问的大学生则是周六半夜在克拉码头出没,左手拿着伏特加,右手握着啤酒的“坏学生”;而每逢假期都在实习的学生则是商学院那批西装革履的金融男女,他们对未来充满自信,开口闭口都围绕着比特币与区块链。这些都是我们对各种群体的刻板印象,而且还会无意间为他们排序,金字塔顶端的必然是那群踌躇满志,毕业前就获得纽约投行聘用的商学院学生,金字塔底端则是那群“坏学生”。又是谁赋予我们对他人评头论足的权利呢?
最近终于看了亚洲新闻台关于樟宜监狱的纪录片,令我感触良多,纪录片让我们听到了这些囚犯背后的故事。他们有的吸烟,有的文身,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类,有其背后的辛酸史,简单粗暴地以貌取人实属不该。后来看了其他纪录片,一名前囚犯谈到他出狱后找工作的困难,感慨地道:“法官给我们判刑数年,但社会给我们的判刑是终身的。”又是谁赋予我们审判权呢?
青春期的迷茫再也正常不过,人生不像数学题一样,选择人生道路时没有对错可言。大学期间有人刻意选“水课”来刷绩点,为的是成绩单上那一组数字。也有人决定大学期间应该多享受,多看看世界,所以对成绩抱有“佛系”的态度。当然,也有每逢学校假期都到国际投行实习的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刷履历。又有谁能断定哪种道路是人生最优解呢?
大学本来是让我们拓展视野的地方,但大学四年又让L君回到了“泡沫”里。这里并不是说大学生只活在与世隔绝的象牙塔里,反之,大学生看到了社会现状,却又与现实社会之间有着一层隔膜。大学生背景趋于同质化,多数来自中高收入家庭,反而容易固化各种成见,催生集体思维。实习期间大伙儿都往跨国企业蜂拥而至,又有谁会主动去小贩中心当小贩助手来“体验生活”呢?许多家长甚至还会把小贩当反面教材,“如果你不用功念书就会像他们一样”,暴露出了赤裸裸的歧视。
同龄的女性友人毕业快一年,我不停地向她们询问大学生活最大的缺憾(成绩?实习?爱情?),但始终没有得到令我满意的答案,反而令我更加费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四年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要明确待人处事之道。大学的意义或许就是要我们趁各种观念固化之前放下偏见,放下所谓的道德制高点。社会上又不是不曾见过态度恭敬的“阿明阿成”,也不缺目中无人的CBD上班族。成绩和实习履历固然重要,但陪伴你一生的或许就是你的世界观与处世之道。这似乎是许多社会新鲜人碰钉子的原因,估计也是很多人大学期间的缺憾吧。大学期间可以感到迷茫,甚至应该感到迷茫,这个年龄就自认为摸透了人间冷暖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