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伦敦就该当个百分百的旅客:到大英博物馆、白金汉宫和伦敦桥打卡。顺带一提,伦敦地铁真的没有信号,原本已经用谷歌地图查找好地铁路线了,但地铁出现故障之后弄得我手忙脚乱,在密密麻麻的地图前站了快五分钟。到了伦敦就一定要观看一场音乐剧,我当时看的《埃及王子》折合新币大约50元,价格还算公道。令我非常意外的是,观看音乐剧当天是周二,但是整个剧场几乎满座,而且开场前30分钟就排起长长的人龙。由于疫情原因国外游客并不多,当晚的观众绝大部分都是英国人,而且整个伦敦西区(West End)的剧院外都是同样的场景,不得不赞叹欧洲人对于艺术的热情。
和若干年没见面的朋友再度会面,尴尬背后又有一丝温馨。人总是都在成长、改变,若干年后发现实际生活中和印象中的朋友有点出入,本来感到有些不适应,但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在改变呢?“你变了”这三个字往往带有贬义,但这次旅行让我发现这也未必是件坏事。走在泰晤士河畔才发觉原来伦敦大本钟在进行整修,虽然有些遗憾但也看到了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一面。人事物总是都在改变,大本钟依然有魅力,我们亦是如此。
这趟英国之旅其实有点像“他乡遇故知”,但又不完全如此。某个周日上午独自在伦敦闹区闲逛就“听”到了三组新加坡学生,而且无论是电插座还是道路通行方向(欧陆是反方向,所以一开始到英国得重新适应),许多细微的细节都让我想起新加坡。
入境英国之前不仅须要填写表格,还得提供预定好的抗原检测编号等一系列程序。但是到了伦敦斯坦斯特德机场后却完全没人检查,完成自助通关后我大摇大摆地走去搭火车,即便回到H国后也没人索取检测结果,想必这就是“信用制度”(honour system)吧。
到欧洲交换之后,一直都想到英国转一圈,一边蹭吃蹭喝一边一睹昔日大英帝国的辉煌。英国很长一段时间的出入境政策较为严格,而且脱欧之后与欧盟的边境管控措施也有细微的改变。
除了伦敦之外,我也到牛津和剑桥,毕竟高中同学在那里念书,“骗吃骗喝”之旅又找来了免费的导游。友人K邀请我到牛津的“正式晚餐”(formals),这次经验确实是金钱买不到的体验。各个学院内部定期都会举办类似活动,偌大的饭厅里学生坐在一排排长桌共进晚餐,简直就是哈利波特里的场景。吃晚餐的过程相对轻松,并没有想象中的拘谨,唯一的要求就是着装必须正式。晚餐前后的礼仪非常传统,充分体现了这所大学的悠久历史。学院教师到场前,学生都必须站在椅子后静候。学院院长到场后,其中一名学生会用拉丁语祷告,院长坐下后会用木砖敲打桌子,这时才能开始用餐。晚餐结束后整体氛围非常轻松,学生们通常都会到隔壁的学生会酒吧小酌两杯。都说新加坡是个小国,我在那场晚餐正好碰见中学的学弟,又碰到其他的新加坡学生。
只要手握欧盟冠病疫苗证书,欧盟内部基本上可以较为自由地流动,但到英国仍须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耗时耗费。因此,当英国政府宣布可以用较便宜的抗原快速检测(ART)之后,我尽快订了机票以免夜长梦多。(近期英国又因为奥密克戎变种病毒而收紧入境政策。)
“你变了”这三个字往往带有贬义,但这次旅行让我发现这也未必是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