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界对涨价十分不包容,反弹极大时,最后“遭罪”的还是食客本身。试想想,如果不能涨价,要如何取赚头?自然是减料。米饭少给一点,肉切小块一点,不给配菜和例汤,最让人难过的是选择较低档次的调料和食材。

在大巴窑七巷第20座咖啡店的1元椰浆饭,有江鱼仔和炸鱼两款供选择。(陈爱薇摄)

小贩中心摊位的租金,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后来加入小贩行列的,须通过竞标才能拿下摊位,租金肯定比第一代小贩高出许多。原料成本、水电杂费、员工薪金等上扬,你我都感受到。小贩中心摊主只能雇用本地人或永久居民,一些小贩不得不转阵咖啡店经营;如此一来,租金和水电杂费更高。再者,年轻或中生代小贩处在事业拼搏期,有很多人生负担,很难“吃饱卖包”。

不难发现,“佛心”小贩有几个共同点。第一、他们多是第一代小贩,租金比较便宜。第二、这些小贩所在的小贩中心,多是成熟组屋区或附近居民收入较低,所以价格不宜定得太高。第三、他们大多数生意已上轨道,有一定经济基础,如今抱持够用就好的心态,也把老顾客当老朋友般看待。

大巴窑咖啡店内有个马来摊位,椰浆饭一直以来只卖1元,之前没有引起太多关注。过去一两年物价节节攀升,这就成为让人啧啧称奇的“新闻”,在网上流传开来。

扪心自问,过去十多二十年,你的收入有增加吗?既然如此,凭什么要求小贩维持原价?我们都希望新加坡小贩文化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继续传承,那就给他们一些弹性空间吧!小贩会乐意继续以同样质量的美食回馈食客,甚至花更多心思改良及研发新口味;而不是感叹生意难做,最后宁可提早退休或转换跑道。

前阵子跟一位十分关注民生的基层领袖,聊起小贩美食涨价的现象。他提出,本地一些连锁食阁和第三方经营的小贩中心,要求每个摊贩提供一道价格较低的食物。这道“阳春”食物虽然料较少,但至少能温饱,给予低收入人士一个选择。国家环境局和市镇理事会目前管理逾百个小贩中心,是不是也能参照一下,推出类似的指定最低价食物?

延伸阅读

我们经常在社媒和纸媒,看到对小贩数十年不涨价的赞扬。咖啡乌一杯六角钱、杂菜饭一肉一菜只卖两元,大家都会齐赞小贩很有良心。反之,一旦涨个五角一块,就会遭受许多无情残酷的指责,认为小贩摊位租金便宜,不应该不为普罗大众的口袋着想。

无可否认,有一些三不五时坐地起价的小贩。这个我们也不必费唇舌谴责,市场自然会将他们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