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长诗,彭志凤认为进入决审的长诗作品仍无法一气呵成,感觉支离破碎。相较之下,资深诗人梁钺的作品更为耐读。
内容简介:本地英文作家、剧作家亚非言的小说集《走廊》曾获1998年新加坡文学奖推荐奖。12篇小说描绘新加坡城市生活中,一个个小人物的情爱纠葛、幻灭与追求。小说以组屋为背景,平凡的人物、情节却铭刻了最深的苦闷,比如《录像》借一台录像机串起老妇丧夫与女儿无法生育的复杂情绪;与小说集同名的作品《走廊》借一起发生在组屋走廊的命案,思考城市生活街坊之间的关系;《武吉士》则探讨情欲、精神与肉体。
《用整个白天使黑夜安静》
董农政认为《飞虎情缘》行文流畅,内容扎实,“是最容易读的传记。”
周德成《用整个白天使黑夜安静》(诗集)
多愁善感是诗人的特性,我乐于透过作品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所悟所感,并将努力不懈地在诗的天地里上下求索。
专业编辑的任务除了整合内容,还得思考呈现方式,思考成品与读者的关系。
没有早报的园地,这些文字不会破土;没有独立出版人叶孝忠的动念,他和工作伙伴的投入,不会有眼前的书;还有义务帮忙的编辑,热情支持的媒体和书店,一路相随的朋友和读者,本届书选的评委,谢谢你们。
非文学类,《联合早报》编采团队撰写的《战疫勇士——新加坡之道》记录了新加坡应对空前疫情的智慧与努力。
我的第一本诗集《茶如是说》出版于1984年,与《回不去的偶书》相距38载。退休之前,我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为稻粱谋”上,所幸本着对诗的执着,仍能一路坚持读诗、写作,虽然产量羞涩,武功始终未曾荒废。退休以后,复杂的心情沉淀了,产能大增,呈现丰收之势。这也算是缪斯对我的锲而不舍的一种回报吧。
出版:城市书房
(排名不分先后)
董农政认为吴伟才维持了一贯风格,笔法平实,淡淡叙述,可是淡中有细,带出生活与习俗,带出情感与旧时,容易阅读,也可以一再阅读。
刘碧娟说,这两本书首先设计精美,如今已经成为她书墙上的画作了,余云的文字也非常好。她指出,出版人叶孝忠引进了新的设计概念非常吸引人,但在内容方面可以再进一步取舍,《如果我变成一朵鸡蛋花》显得太庞杂了。
吴伟才《仔鱼时光》(散文)
总结
两译本入选
进入决审的15本书中有七本诗集。
内容简介:本地诗人欧筱佩首部
若比较两本书,彭志凤更喜欢《如果我变成一朵鸡蛋花》,“因为人才是文学的重点。余云以人物贯穿文化内涵,前后百多年,书写东西方文化人到此地的足迹,补充了我们遗漏的文化记忆。”
内容简介:本地作家、画家吴伟才通过风趣且深情的笔调书写他在黑街(白沙浮)的童年记忆。金匠师傅们为吴伟才取了小名“仔鱼”,他穿梭于祖母、姑姑、金匠之间,在黑街见证黑帮砍杀斗殴,刻画五六十年代的新加坡,混沌初开,又多姿多彩。
彭志凤说:“本书的设计看起来没有设计,但其实是最高的设计。”
有些诗可能过于轻狂,想象力无地放矢,一下AI、进化论、相对论,一下战争、女人。这些探索古今相通,异地异时。
内容简介:跟随作家余云穿街走巷,会发现东南亚的赤道国度,铭刻了繁复历史变迁与东西交汇的印记。从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到美食和榴梿,余云总能为感官的感受爬梳背后迷人的故事。
最终决定出书,也不是为着记录,倒是想让大家看看今昔之间那种润物无声的变化,而时代变迁是必然趋势,书里我尽量不设批判,只是翻开一些大家的回忆,假如大家在兴趣阅读中能把时间当作一面镜子,照照前后,也就很欣慰了。《仔鱼时光》里对生活方式描写较多,伦理观的内容还是较少的,希望明年初出版的《浮生流影》能补上仔书的不足。专业写作40年,近年已经全然回到画布上,但有一点写作法则我至今还是深信并严守的,那就是引动读者的阅读趣味始终要排在第一位,既然要写,就先要将自己放在读者位置上,写了有人要看,那么写作才有动力,也才有写作的意义。
这本集子所收的作品,有的隐晦,有的明朗;有的较为含蓄,有的近乎直抒胸臆;有的显得沉郁,有的则表现为近似杂文的尖刻。面对现实人生,不免心中悸动,行诸笔端——乃感时局之多变,惊时光之流散;为不义而激愤,因历史而仰天;登楼梯觉其痛,逢雨树怒其痹;谈榴梿思本色,过乌节悲失路;闻一阵鸡啼而喜,搅一杯咖啡而忧……老了老了,我已从《茶如是说》的三十而立,变成了《回不去的偶书》的老安哥,七十而不能从心所欲,每日里,踽踽独行,喃喃自语,把天亮读成一本报告书,痴痴地问黄昏:你想说什么呢?
小说集《走廊》是本地英文作家亚非言的少作,写于1990年代末,20多年后由卢明翻译成中文。亚非言代表作《马来素描》2021年翻译成中文在台湾出版,也入选“早报书选2021”。
内容简介:2019年末出现的冠状病毒,在2020年蔓延全球,疫情搅得全世界天翻地覆,从个人生活到国家经济都遭遇空前挑战。本书记录了新加坡抗疫的过程,采访团队采访新加坡总统哈莉玛、总理李显龙与多名部长,剖析新加坡如何在艰难中果断抉择,动用国家储备,通过政策弹性应对多变的疫情。团队也采访了在前线工作、各行各业的战疫勇士,分享他们的经验,同时记录一个时代的坚韧。
尽管对于好诗的标准有不同看法,但四位评审的共识是,诗不应该造作。
早报书选体裁不限,但以文学性及本地题材为主,包括翻译作品。范围是2022年出版的本地华文新书,也包括本地作家在国外出版的华文新书,但不接受已出版作品再集结出版的书籍。作者须是公民或永久居民。
余云两本书获好评
《在南洋小城荡来荡去》
■译者卢明:得知这本书入选早报书选,我感到十分荣幸且意外。我不只一次听到有人公开质疑,在多数人精通英语的新加坡社会,英译中到底有何意义和价值?我要特别感谢城市书房陈婉菁女士全力支持这项翻译项目,在如此不受看好的本地翻译市场中开荒拓土,“义无反顾”地将实现本地文学的多语交流对话之理想进行到底。能读懂不等于能译好,我自知这本译作仍存在诸多不足,欢迎各方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感谢评审团的青睐之外,《罅隙》的成形多得了新文潮出版社团队的编辑与包装,来昇的包容、耐心与沟通;尤其是美编的封面设计,她置入鱼眼的时针,仿佛万物洞悉了时光。感激诗集的推荐者与读者。另外,更重要的是友人昭亮多年的“催促”:“你等咩?仲唔出?!”,让本来不懂如何处置的作品变成一本完成品。
作者:梁钺
彭志凤认为周德成《用整个白天使黑夜安静》有文化意涵,把中国传统的楚辞、唐诗、元曲的元素融汇在诗中,具可读性,甚至可以吟唱,似乎是有意识地走这个方向。
■本书企划杨萌(早报采访主任):这本书从筹备到出版,花了一年半时间。跟别的抗疫记录书不同,书的最后一个章节,收录了2020年和2021年的关键事件和决策点,是记者很有心地随时记录才能清楚地列出来。要是多年后再翻阅,应该别有一番体会。最难的部分是,这本书原本在2021年4月底要写好送印,但暴发了新一波的德尔塔变种毒株疫情,裕廊渔港和全岛的湿巴刹都要关闭,当时突然间意识到疫情远没有结束,必须把书搁置,待疫情稳定之后再继续更新。
意象,让我可以不断扩建更多的奇想。借助不一样的陌生化身份,产生的力量也有所不同。生活上任何细节与关系都像是绽开的裂痕,不非得是伤痛,乐亦是独异的凿痕。粤语是我的籍贯方言,我的创作上偶尔会出现白话,并非故意为之,而是不知不觉中就语言切换了。
作者:欧筱佩
出版:𨑨迌出版社
诗集底稿2019年已齐备,出版却一波三折。中国大陆间中审查趋严,换了三四家出版社,书名《我对这鱼缸说国语》《人是地球表面上的病菌》也变为《用整个白天使黑夜安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人》等数十首我以为也相当精彩的诗移除后,已成我下本诗集的底稿。
记录抗疫视角可更全面
出版:𨑨迌出版社
作者:余云
书选要求创新意念,精炼文字,扎实的资料,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知识整合,以及愉悦的阅读体验。
彭志凤一方面肯定本书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遗憾本书似乎是由上而下的视角,歌颂政府和一些机构,忽略了冠病患者、死者家属、一般老百姓的角度。彭志凤说:“没有老百姓全面的配合,抗疫不可能成功……勇士应该以老百姓为主。”但刘碧娟认为,这可以是另一本书的内容。
游俊豪同意董农政对《罅隙》的看法。他认为欧筱佩近年苦心经营诗艺已有所成,“欧筱佩已经写出个人风格化的一些词语了。”此外《罅隙》全书的概念完整,有始有终。
余云的两本书,一本写地方,一本写人物,都得到评审好评,董农政说:“一言蔽之:尽写南洋风情。”
出版:新文潮出版社
结果,德尔塔来势汹汹,导致本土病例激增,大家要开始适应居家养病和隔离,从清零到与冠病共存,经历了几个月的转折期,这本书的很多关键内容都要大改,甚至重写,之前写好的不得不舍弃。
我更推崇情感的回避,语言尽量克制,融入哲理。但我仍写自然、流俗的梦、旧题材,但会碰撞出新表达,如登山,云是山的破帽,也是粗腰;写登高,则在A383飞机。
评诗有分歧
从山城来狮城的日子实属不短,因工作与居所的变动,一直迁徙的生存方式,切断又连接的现象,如细缝中蹦来跳走,存档了生命的流量。
作者:吴伟才
作者:余云
《战疫勇士——新加坡之道》
■作者沈耀发:与何永道机长合作的经验非常有意义且启迪人心。合作这本书的九个月,我有机会访问何机长的许多学生,他们至今还与他保持联系。我问他们:“为什么还会继续跟他联系呢?”他们众口一声:因为他是他们遇到的最伟大老师。写书时我正准备成为一名讲师,所以我很急迫地要了解何机长的为师之道。他的学生都说:他理解他们的难处与心情,总能适时安慰与鼓励;无论学生有多成功,何机长总会挑战他们迈向更好的自己。何机长的这一切都影响我教育学生的方式。
岛屿、海洋、天空,繁茂的自然生态,各种族的人民,大历史与小故事,南洋是一本穷此生都读不完的浩瀚长篇。
“早报书选2022”揭晓,九本好书记录本地风土人情,探索日常幽微,提炼诗意文字。
写作过程中,我意识到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和我的学生,很少听到老一辈人的故事。我明白科技快速发展让人觉得老一辈的经验与年轻人无关。实情并不是这样!尽管科技发展,人的处境还是一样,我们可以从长者的故事中了解人性。何机长的人生故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我从他身上得到许多宝贵的人生教训,尤其是他如何走过那么多苦难与悲伤,如何面对那些不好搞的人与环境。我很感恩有机会向他学习,这些故事给了我启发,帮助我更好地解决个人与职业生涯的问题。
初审由早报副刊编辑团队进行,经过每季度讨论,共15本书进入决审。
董农政乐见诗集的丰收,他也看到一些写作流畅的传记诞生。
游俊豪认为,本地华文出版的编辑并未尽到专业责任,应该向成熟的欧美英文出版业学习。
出版:水木作坊
所以诗可回归日常去挖掘诗意,也可以戏剧化来呈现——男女婚前餐馆对话,在冬眠里失眠,衣和水随洗衣机轮转而轮回。事实也证明,这类诗更易被二创成歌和视频。感谢红娘、孕妇和助产婆们;感恩诗的投胎转世。
不过诗是最主观的文类,四位评审对入围诗集的看法相当分歧,投票结果也一度僵持,最后周德成《用整个白天使黑夜安静》、欧筱佩《罅(xià)隙》与梁钺《回不去的偶书》脱颖而出。
作品介绍
■译者林琬绯:何永道机长的人生经历像史诗般荡气回肠,也有刻骨铭心的儿女私情,全书读来宛如一部高潮迭起的电影。翻译过程中,我必须让自己与书中主角融为一体,才能通过作者笔下叙述者原有的口吻,带出他精彩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
作者:沈耀发
《罅隙》
■作者亚非言:《走廊》中文译本入选早报书选,我很荣幸。这要归功于译者——我向来认为译者是与作家作品关系最紧密的读者。我真心希望更多新加坡作品可以被翻译成华文,打开翻译的道路。人们轻易忽略,其实英文文学仅代表世界文学的一个部分。尽管没有共同语言,我还是能与一名读者建立关系,这是非常珍贵的事情。
“早报书选2022”一共选入九本书,有三本专栏集结,三本诗集,一本翻译小说,一本翻译传记和一本纪实类编采书。
董农政说,散文写作其实也像传记,比如吴伟才的《仔鱼时光》,是本地华文作家可以努力的方向。
我不知道如何准确概括这两本书的内容,它们原非按照书的构想而作,大多是“死线”逼迫下匆匆忙忙敲下的专栏,散落在超过百万字,芜杂的散文、杂文、随笔、阅读笔记中。自己也感意外,一旦用“南洋”这根线去串连,这161篇文字立刻自动归队,聚拢到金灿灿阳光墨绿色空气里,有了别样色彩和共同身份。真好,“本地书写”“南洋书写”,也有我的一份参与。
不过彭志凤认为本书的翻译过于直译,还可以进步。此外,何永道的人生精彩,但老人家回忆时有很多跳跃处,他认为编辑与作者其实可以缝补这些时代缝隙。
彭志凤认为这本小说视角非常大胆,也全面,触及性别歧视,同志议题,马来女性戴头巾等敏感课题。此外,译文也展现出本土语言的特色,值得推荐。
出版:高艺出版社
这次有两本译本入选。
此外,她认为本土书写不应该局限于“南洋”风情,不能只靠“南洋”召唤读者,新加坡作家还有很多面向可以探索,其中一个可能性是本地的生态书写。
联合早报《战疫勇士——新加坡之道》(纪实类编采书)
余云《如果我变成一朵鸡蛋花》《在南洋小城荡来荡去》(散文)
2022年出版的华文传记,从政治人物到学者,从个人生涯记录历史,当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非沈耀发《飞虎情缘——何永道回忆录》莫属。
书选榜单
很遗憾,为我写序的罗宗强老师间中谢世了。他喜欢李商隐、李贺和海子的诗,如同他指出,我诗有对生命凋亡的关注,有点李贺。带我写红楼梦论文的萧驰老师也于此间离世,就让诗集作为对他两人的一种怀念吧。
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
人才是文学的重点。余云以人物贯穿文化内涵,前后百多年,书写东西方文化人到此地的足迹,补充了我们遗漏的文化记忆。——彭志凤
刘碧娟说,这本书能让一代人有共鸣,文字简洁,有特色,内容充满趣味,是本地文学少见的类型,甚至可以用广东话来阅读。她指出,2022年本地流行地方书写,《仔鱼时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本地作家去年出版近80本书(含译作),主要亮点是诗集的质量,入选早报书选的九本书,就有三本诗集。书选初审委员从群书中筛选出15本入围作品,由本地作家彭志凤(彭飞)、董农政、学者作家刘碧娟(流苏)、学者诗人游俊豪(游以飘)做决审评选。
《飞虎情缘——何永道回忆录》
彭志凤则呼吁本地华文作家多写作小说。他说:“今年入选的唯一一本小说还是翻译的,并非本土华文作家作品,我呼吁小说家们努力创作。”
我想书的设计和诗质都重要。
出版:《联合早报》
■作者吴伟才:首先很谢谢“早报书选2022”,这对写作人决定出版自己的书籍是很大鼓励。《仔鱼时光》是从我近年来一处国外专栏里结集出来的文章,内容都是五六十年代南洋华人的生活,以及当时一些仍明显存有的价值观。有位朋友说这些文章应该出书因为它们都是历史,其实,它们只能算是些minor historical details(小历史细节),诚然,往往细节也能藏着一些深层的因由。
作者:周德成
出版:焦点出版社
《回不去的偶书》
作者:亚非言(Alfian Sa'at)
■作者梁钺:这是我的诗集第二次入选早报书选,前一次是2020年的《诗外诗》。诗集再度入选,说明我的作品仍受到评审与读者的肯定,也显示我的写作能力并未随着年龄增长而衰竭;水平如果说没有寸进,至少未显著滑落。对于一名诗作者而言,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呢?
游俊豪认为这本书是真实的时代记录,讲述新加坡面对疫情的成功管治之道,展现新加坡与其他国家不同之处,“这是可以拿出来给全世界看的书。”
文学处理(底层人的议题)可以比社会学更好,只有通过文学可以展露幽微处。——游俊豪<
诗集《罅隙》,顾名思义,诗人在生活的裂缝提炼诗情,以精炼文字、独特意象回应世界。诗人将诗集布置成一座迷宫,入场后,经过“那个住旅馆的”“信念的余数”“阔别的钟声”“路过的小插曲”四个分辑,再离场——“找一个安身的理由”,只是“这样不断念的罅隙怎么补也没完没了。”
内容简介:本地诗人周德成首次在中国出版作品,诗集收录近百首诗,全书分为“如同文明与爱情的进化”“火把思念轻轻煮沸”“开始与结束的光合作用”“用整个白天来使黑夜静下来”四辑;辑名皆攫自辑中一首诗的诗题或诗句,指涉着每辑不同的旨趣。
她认为,早报书选以“好读”为其一准则,希望选出来的书可以吸引年轻读者,“或许可以从诗开始。”
译者:卢明
沈耀发《飞虎情缘——何永道回忆录》(传记译作)
董农政认为进入决审的诗集成熟且有诚意,更难得有精彩出色的长诗。
他说:“年轻诗人欧筱佩的《罅隙》意象纷呈,跳跃度大,近乎晦涩,却具叙述性与故事性。相对于年轻诗人,梁钺的《回不去的偶书》是成熟传统的诗集,以淡淡诗意,描绘明明白白的现实。几许缅怀,几分批判,几分奈何,几何妥协,很让人回味。”
2022年华文出版的主要亮点是诗集的质量,市面上也推出更多面向读者的非虚构类作品,不过个人纪念性质的书仍占据不小份额。
刘碧娟更进一步指出,长篇小说对一地文学的重要性。她说,一如评审提到诗已成熟,那么本地作家应当在长篇小说多下功夫。
对我个人而言,翻译这本书是夜深人静时“静心”的疗愈过程;让自己从忙忙碌碌的工作,纷纷扰扰的新闻时局里暂时抽离,进入何老先生有情有义,几经磨难仍充满正能量的世界。从何老先生的视角看世界,我找到了宁静与温度。
刘碧娟则在周德成的作品中,读到一些台湾现代诗人如余光中的影子。
《走廊》
内容简介:诗集收录72首诗,均写于2001年至2012年。书名《回不去的偶书》来自其中一首60行长诗的题目,这首诗抒发对故乡与过往生活的怀念,也探触新加坡的殖民历史、种族冲突事件。
内容简介:余云经营专栏多年,书写南洋人物无数,写老舍、张爱玲、傅雷与刘抗、汪曾祺,写康拉德、赫塞、杜拉斯……为读者道出此地曾经,文人墨客的故事。
亚非言《走廊》(小说译作)
早报书选2022
冠病疫情对本地华文出版的影响似乎不大。
欧筱佩《罅隙》(诗集)
《如果我变成一朵鸡蛋花》
刘碧娟说,何永道传奇一生有历史价值,林琬绯的译笔也能吸引读者。
■作者余云:在本地一家书店里,看到这两本书被摆在“阅读新加坡”的书架上,和新加坡作家的作品共同展示,忽然有一丝感动。这样的归属和认可,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反观自己。
不过董农政认为这12篇小说有缺陷,平淡至有点缥缈,会让人觉得不知所云。
内容简介:即将步入103岁的本地传奇飞机师何永道,曾加入飞虎队,在二战尾声驾驶轰炸机协助中国民国政府抗击日军侵略。何永道从1940年离开怡保到香港读大学说起,描述他如何受战争波及,因缘际会报名空军成为飞虎队员驾驶轰炸机抗敌,目睹战后国共内战……何永道人生因大时代而改变,从个人身份认同的转变,到一段段爱情,波折重重,也精彩万分。
梁钺的《回不去的偶书》是成熟传统的诗集,以淡淡诗意,描绘明明白白的现实。——董农政
自2016年开始评选“早报书选”,每年初选委员至少要看六七十本书。除去工具书、儿童书,笼统估计,2019年本地华文出版超过60种书,2020年突破70种,2021年将近90种,2022年也有近80种。
作者:《联合早报》采访团队
最后是吴伟才的《仔鱼时光》。
译者:林琬绯
早报书选以“好读”为其一准则,希望选出来的书可以吸引年轻读者,“或许可以从诗开始。”——刘碧娟
梁钺《回不去的偶书》(诗集)
翻译这本书的最大收获,绝对是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愉悦。翻译迫使我放慢阅读速度,每每读出某段文字的匠心巧思,都会让我不禁拍案叫绝,对原作者亚非言的才情赞叹不已。这本书陪伴了我在疫情期间最封闭的日子,现在回忆起来还有些魔幻失真。一个人能如此全身心沉浸在文学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我非常感恩。
董农政与游俊豪也同意,编辑必须发挥更大作用。同样的标准放置在其他入选作品上,也会感觉到编辑并未尽到最大责任。
《仔鱼时光》
■作者欧筱佩:十分高兴和荣幸《罅隙》获选“早报书选2022”。这是我的第一本书,目前唯一属于自己的一件物品。虽是首部作品,但它已不是一本幼稚与青涩的初心,而是过去式的、现在进行式的与虚构未来的痕迹。
决审评审团由本地作家彭志凤(彭飞)、董农政、学者作家刘碧娟(流苏)、学者诗人游俊豪(游以飘)组成。会议于2022年12月28日下午在报馆“南洋室”举行,经过两小时的讨论得出结果。
因为何老先生的主要用语是英语,原著以英文撰写。但这位长者内心的情意结、人生价值观,例如父亲自小的教诲,身份认同,对中国的情感,重视谦卑良善等,却大多源于“中华元素”。我给自己的任务是,中译本应把用英文撰写的这些元素,还原为中文的表述方式——还原,而不是翻译——让这些情意结和价值观能以原属的语言文字展现给读者。
刘碧娟相信《在南洋小城荡来荡去》这本有文化深度的游记,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作者周德成:希望读者喜欢书名《用整个白天使黑夜安静》,喜欢白天黑夜双封套设计,喜欢诗集的简约,喜欢诗独造之处(如有),喜欢不同诗体的尝试,喜欢其大雅大俗。
2022年是本地华文诗的丰收年,老中青诗人都交出质量不俗的作品。
曾经,上海人的我不认识鸡蛋花和榴梿,也没想过会在南洋的大城小镇走来走去。30年过去,“诗”还在那里,“远方”已成了家园。其间的过程和轨迹,心绪及感念,草蛇灰线,断断续续留在并未刻意经营的文字里。
游俊豪认为集子里12篇小说,选择了12个视角,不重复,非常难得,他说:“文学处理(底层人的议题)可以比社会学更好,只有通过文学可以展露幽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