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祺记是幸运的,还有第四代的任薇光(32岁)愿意接班。她在姑婆的指导下,已掌握招牌鱼头米粉以时间和火候换取奶白鱼汤的诀窍。

冼良解释道:“宴客时有些人认为凤吞燕只放一两燕窝,吃了没有什么印象,又不能在鸡肚塞二两燕窝,会爆。所以我就另外用多一两燕窝,做一道佛手燕,这样就吃得到燕窝啦!请客的主人家也觉得很有面子。”

去年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的中餐馆香宫配合50周年,重现50年前美味。怀旧料理有凤吞燕、烧云腿拼玉簪田鸡腿、金钱蟹盒、脆皮江南百花鸡、野鸡卷拼大良炒鲜奶和骨香豉汁鲳鱼球。

和红星酒家负责人许国威师傅约见那天,正巧另一位老板冼良师傅也在场,有幸得到两位老行尊的经验谈。人称中餐界“四大天王”的冼良和许国威,以及已故的谭锐佳和刘育培,1950年代先后到国泰酒楼工作,拜师罗成师傅门下。四人后来结拜为谊兄弟。

冼良(坐)和许国威及已故的谭锐佳和刘育培,是本地中餐界“四大天王”。(陈爱薇摄)

招牌上的枝竹羊肉煲、秘制狗仔鸭煲和镇江醋烤排骨煲,都是很地道的广东菜。狗仔鸭煲($15)没有狗肉,师傅只是沿用香港称呼。烤排骨煲($15)用镇江醋、西芹、番茄、红萝卜等熬制,排骨软嫩入味,是道健康菜肴。

邓祺记生鱼头米粉的蒸鱼头加了新会陈皮,更清香开胃。(龙国雄摄)

这套50年代婚宴古早菜飨宴包括四热荤、凤吞燕、佛手燕、福禄全鸭、三夹麒麟石斑鱼、红烧北菇酿海参、鸿图伊面和万寿果甜汤,一套10人份$880++。四热荤摆在金碧辉煌的龙雕架上,气派十足。

邓祺记生鱼头米粉的招牌菜鱼头米粉。(龙国雄摄)

早期宴席四热四冷

粤菜源自汉代,有三大流派:广府菜、潮州菜和客家菜。以广州为中心的周围地区至港澳,但凡以粤语为主的地区,都归在广府菜范围。从这些地区到早期移民到南洋的先辈,本地通称为广东人(虽然广东省涵盖的范围其实更大),所烹调的料理也通称为广东菜或粤菜。

凤吞燕和佛手燕都是以燕窝入菜。冼良说:“凤吞燕的第一道脱骨工序就很繁杂,要在鸡颈开洞去掉整只鸡的骨头,但是薄薄的鸡皮不能破。之后再将燕窝塞入鸡肚里,两者一起炖至味道和口感相互调和。鸡切开时可以看到燕窝包在鸡肉之间,汤底清澈鲜甜。”

另一道玉兰鸡也是早期本地婚宴上的常客,鸡煮熟切件,和金华火腿拼排,再伴以炒芥兰。这道菜如今在几家传统广东餐馆仍尝得到,不过金华火腿供应少,多已用火腿片取代。

牛车水熟食中心的香港旺角葵记小厨(#02-217),由来自广州的杨汉铭(75岁)和顺德的梁彩葵(70岁)经营。他们从香港到新加坡发展,在本地工作时认识,后来一起创业。
 

孕育于市井民间的广东菜,除了食物的味道,还有生活的味道。熟食中心由广东人经营的摊位,在平凡菜肴中体现渐被遗忘的家常味,以及老一辈心系的家乡味。

杨汉铭说:“这两道菜不难准备,但是本地顾客不懂得吃,所以很少介绍。这里卖的是家常味,像在家里煮的,过水不过油,也很少勾芡,味道比较清淡。”

广东菜可以大器,也可以市井。在本地相传的另一脉古早味,是从大排档起家,一路发展至搬进店面。这就包括咏觞菜馆(1926年)、家嫂(1939年)和喜临门(1963年)等。

鸿哥会做很多招牌上没有的经典大菜,如凤吞燕、八宝鸭、脆皮糯米鸡和玉兰鸡。有一道“包罗万有”需要至少两天准备,先将包菜蒸软,然后将鲍鱼、冬菇、烧肉等一层层镶入包菜叶之间,再倒扣入大碗蒸熟。

“外面卖的陈皮,我们不确定是不是正宗的新会陈皮,还是自己亲戚晒的比较好。因为数量不多,所以我们现在只有蒸鱼时才放,之前炒菜也有放。”

部分手工菜其他老字号也有做。咏春园有蟹烧凤肝和凤吞燕等,龙凤大酒楼有蟹烧凤肝、金钱鸡和凤吞燕等,丽华酒家有桂花鱼翅和八宝鸭。

香港旺角葵记小厨的家常古早味:紫萝鸡片(右起,顺时钟)、八宝菜和镇江醋烤排骨煲。(唐家鸿摄)

另一道延伸菜佛手燕,则是将燕窝和蛋白混合后,放在汤匙上定型,蒸熟后放在凤吞燕的汤里,一起上桌。

50年代婚宴菜

粤菜随早期南来移民落户本地,至今几家老字号粤菜馆还提供50年代婚宴古早菜,在创新佳肴横扫餐饮界的当下,从食材、烹调技巧到口味,业者的老手艺如陈年佳酿,教庶民饮食释醇香;从大餐馆到小摊贩,孕育可大器,可市井的广式家常味。

混合燕窝和蛋白的佛手燕。(陈爱薇摄)

1980至90年代我国经济起飞,酒店和餐饮集团在本地开设粤菜餐馆,吸纳大批香港师傅。目前,有些餐馆已成连锁或高档品牌,也有香港师傅后来自立门户。

广东人到新加坡,最早可追溯到200年前,据说随莱佛士一起登陆的是台山人曹亚志。或许因为这样,本地有经营近一个世纪的老字号粤菜馆,如咏春园(1929年),以及于1920年开业的梅林酒家,可惜已在2019年结业。上世纪中叶鼎盛时期,还有钻石、大东、北京、大同、皇后、国泰、南天和天一景等酒家,后来陆续关闭。1960至1970年代开业至今的有丽华酒家、龙凤大饭店和红星酒家等。

手工菜渐失传

市井广东菜有生活味道

已有76年历史的邓祺记生鱼头米粉,由第四代任薇光(左)继承姑婆邓玉贞衣钵。(龙国雄摄)

芳林熟食中心的邓祺记生鱼头米粉(#01-70),一大特色是加了陈皮。陈皮(也称“果皮”)是广东江门市新会区的特产,久煮不烂,甘香爽口,齿颊留香,当地人无论煲汤、炒菜或蒸鱼都放陈皮。

这些餐馆做的不是全套宴席,但都保留传统。喜临门主打广东瓦煲菜肴,如梅酱鸭、云英鸡、八珍一品煲等,还有招牌脱骨纸包鸡和八宝鸭。咏觞菜馆有咕噜肉和招牌烧鸡,家嫂有鱼片米粉汤。

师傅还特地炒了两道“私房菜”。八宝菜(也称畔水芹香)用大白菜、莲子、莲藕、新鲜百合、粉丝、冬菇、蜜豆、西芹和马蹄等混炒,色彩和谐,清鲜爽脆。紫萝鸡片则是鸡肉片炒黄梨和灯笼椒。

福禄全鸭(也称八宝鸭)是另一道功夫菜,同样得先将鸭起骨,然后将炒香的莲子、烧肉和猪油等塞进鸭肚,接着用竹支封口,先炸后蒸,最后淋上以八角和花椒等熬成的上汤。三夹麒麟石斑鱼是将鱼身两面肉片取出切片,头尾保留,中间夹着火腿和冬菇。三种食材并排像鱼鳞,因而得名麒麟。

这一段小插曲反映了在大时代,七八十岁的老师傅还能撑多久?这些好菜年轻一代将来会是不曾听闻,更别说尝过,也就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想来,也只剩下处在这个交替期间的馋嘴食客,且尝且惋惜。

蟹烧凤肝也称三夹明珠,鸡肝、蟹肉、虾肉和猪肉等包裹着咸蛋黄,外层再裹层猪网油,炸至香脆金黄,切开时咸蛋黄在正中间。桂花鱼翅是将鱼翅以绍兴酒和上汤煨过,与蟹肉和鸡蛋一起翻炒。烧金钱鸡是肥肉、火腿和肉片夹在一起,然后穿成一串烧烤,因为其形状像钱币因而得名。白花鱼肚是将虾胶酿在鱼鳔内蒸熟,然后勾芡。

7月底记者在红星酒家(Blk 54 Chin Swee Rd #07-23)参加会馆的“七夕宴”,有幸品尝到多道传统广东菜肴,惊讶其手工之繁琐精致和味道之多层细致。这份菜单原来是2018年,《联合早报》配合亚洲食尊(Asian Masters)美食盛宴,邀请冼良和许国威打造的50年代婚宴古早菜飨宴。之后他们保留这份菜单,让食客有机会继续品尝这些难得一见的婚宴大菜。

冼良(95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早年宴席很讲究,会有四热荤和四冷盘,后来简化为二热二冷,现在有的只剩下冷盘。热荤基本上是迷你版的热菜,所以信手拈来就有20多道。记者试吃的四道是蟹烧凤肝、桂花鱼翅、烧金钱鸡和白花鱼肚。

邓柏祺于1946年在福建街上段摆档时,就以家乡的陈皮入菜。第二代幼女邓玉贞(77岁)说,他们有请新会的亲戚帮忙晒陈皮,回乡时就带到新加坡,疫情期间只能寄过来。

记者也走访了牛车水熟食中心的砂煲小厨(#02-83)。人称“鸿哥”的何志鸿(71岁)像位隐世高人,1970年代曾在丽华酒家工作,后来自己创业,2011年搬到这里。摊位只在周一至五午餐时段营业四小时。

杨汉铭(右)和梁彩葵是合作多年的好伙伴。(唐家鸿摄)

许国威师傅感叹,功夫菜之所以会失传,主要是没有人愿意学。像是需要脱骨的荷包鸡鸭,已没有多少师傅愿意做,一不小心就会把表皮弄破。一些鸡鸭供应商可以提供脱骨服务,但也不是每家都有人会做。

老饕也一再推荐两位师傅农历新年时制作的传统盆菜。梁彩葵说,他们只用海参、花胶和猪脚筋等,真材实料;不过只收熟客订单,做不来。摊位从上午10时半开到晚上7时半,周三和四休息。

凤吞燕和佛手燕

这些功夫菜都是熟客预订鸿哥才会做,记者再三要求,他终于答应“出手”。可惜采访前几天鸿哥身体不适,担心做不好,所以拒绝了,也不知道将来还会不会做。

蒸松鱼头($22)除了放陈皮,还加了荞头、豆酱、酸梅和辣椒等,酱汁是甘、咸、酸、辣交织。陈皮有去腥作用,不过更喜欢咬到时那种甘苦并存、丝丝麻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