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肌少症强调预防,并观察其早期征兆。平日,应从饮食和运动等方面着手,减缓因年龄老化而产生的肌少症。
蛋白质摄取不足
据推测,全球目前约有5000万人罹患肌少症,预计到2050年患此症的人数将高达5亿。
·体重减轻:在过去的六个月里,体重是否减轻超过总体重的5%?
·疲劳:是否比平时更容易疲劳?
樟宜综合医院老年医学高级顾问医生陈元馨提供下列筛查方式,方便人们多观察、多注意一些生活的改变,这可能与肌少症有关,或至少身体与体力已走向脆弱边缘。
周忠恩医生说:“这种蛋白质摄入不足往往与年龄、疾病和药物引起的食欲变化,以及牙齿健康状况不佳和缺牙有关。”其他的影响因素是与年龄相关的合成代谢激素的下降,如睾酮、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等。一种涉及到系统性炎症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alpha)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的增加,也会加速肌肉纤维的流失。
·反复跌倒:跌倒概率增加,过去一年来连续跌倒两次或以上。
一个体重约60公斤的健康者,每天约需48克蛋白质,而肌少症患者每天需要更多蛋白质,例如同样是60公斤的人,每天需要72克蛋白质,比健康者多出三分之一。
她指出,如果有一至两个问题是肯定的答案,那么可能存在早期肌肉脆弱的迹象;如果有三个或更多的“是”,那问题更严重,应咨询医生,做进一步的诊治。
观察五征兆
莱佛士糖尿病和内分泌医疗中心主任营养师谢慧锶指出,肌少症的特征是肌肉量的减少,从40岁到80岁时,可能流失多达50%的肌肉,导致功能丧失、残疾、疲劳和跌倒。预防肌少症的最好方法是提早制定一套注重营养均衡的饮食计划,摄取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平日运动锻炼不可少。
·握力下降:拿不动5公斤物品,毛巾拧不干。
肌少症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据统计,30岁到50岁的中壮年族群,核心肌力不足达48%,长期坐着不动的上班族尤其要警惕。肌少症强调预防,须注意早期征兆。平日应从饮食和运动等方面着手,减缓因老化而产生肌少症。
中医调理 补脾生肌
中药调配的话,通常根据病况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中药方剂。例如治疗早期肌肉症,应以健脾益气为主,中期重在补脾益肾,后期以滋养肝肾、养阴益气为要。常用的方剂有人参养荣汤、八珍汤、济生肾气丸、补中益气汤等,具有推迟肌少症的进程。建议大家不要自行服药,要专业的中医师辨证论治较好。
·有氧运动:从这座组屋走到另一座组屋的步行距离,是否无法完成?
她说:“并非所有的体重减轻都与肌少症有关,也不是所有年长者都有肌少症,但它在老年人中更常见。肌少症与晚期器官衰竭,如心、肺、肝、肾、脑、炎症疾病、癌症和影响激素系统的疾病有关。
哪些食物最能预防和对抗肌少症?
身体活动量减少,因住院或生病而不能活动,以及营养健康状况不佳,特别是膳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加速肌少症的进程。老年人每顿饭至少需要多摄取20%到30%的蛋白质,以达到与20多岁或30多岁的年轻人相同的肌肉蛋白质合成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合成代谢抗性(anabolic resistance)。
近年,肌少症愈发受到关注,因为它不再是年长者的疾病,30岁至50岁相对较年轻的族群,也面对肌少症的困扰。
运动方面,每周维持锻炼150分钟是基本需要,以保持健康的生活。预防肌少症,应选择不同的力量训练,而不仅仅是散步而已。
30岁后,成人每10年约流失5%的肌肉量,超过60岁后,肌肉流失更快,包括腰部、背部、臀部、大腿等处肌肉。因此,增肌训练绝对不能等到年老才开始,20、30岁的人,应先养成做阻力运动的习惯,而非只做慢跑、游泳等对增肌无益的有氧运动。
·行动吃力:从座椅起身变得困难,例如需要撑扶手起身。
现在年轻人普遍营养摄取不均衡,运动量不足够。据统计,30岁到50岁的中壮年族群,核心肌力不足达48%,而受影响最大的是长期坐着不动的上班族。
陈医生指出,营养是一个关键因素,老年人应该做营养不良/营养缺失的风险筛查,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应让营养师评估和建议,包括优化患者的饮食,或在必要时添加营养补充剂。
另外,一些外国研究发现,肌少症也会出现下列情况:
樟宜综合医院老年医学高级顾问医生周忠恩受访时说,严格地说,肌少症这个术语只用于定义与年龄相关的肌肉损失。不过,人们的肌肉量在25岁左右达到最高峰值,而从30岁左右开始,除脂肪体重(lean body mass)会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从40岁开始,这种与年龄相关的下降速度约为每10年8%,从70岁开始加速到每10年15%。而仅仅因为衰老,没有任何其他疾病,人们可能会在80岁时失去30%的除脂肪体重。如果个人在这期间经历任何疾病或创伤,损失率可能更大或更快。
根据国际标准,65岁以上年长者,应根据个人体重,每天蛋白质基本推荐摄入量为1至1.5克/公斤。患有严重疾病或创伤的老年人约需1.5克/公斤。人体的任何组织和器官都以蛋白质为重要组成部分。低蛋白质饮食的老年人身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加速肌肉萎缩。蛋白质营养充足的老年人可较好地维持氮平衡,肌肉量和体力活动能力得以保持。
这意味着年轻人很早已潜伏肌少症的危机,如果不予以重视,这个现象会愈发严重。
她说:“很多人认为只有看起来很瘦削的人会有肌少症,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现代人的饮食喜欢肥甘厚腻的食品,加上运动量少,导致身体组成出现改变,脂肪囤积在内脏,也堆积在肌肉组织间,形成所谓的肌少型肥胖。”这些病人除了肌肉流失之外,通常患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的概率也增高。
中医治疗肌少症都是以补脾生肌为主。吴施谕医师说:“我们治疗方法有推拿、针灸、中药、营养调摄及锻炼身体。通过推拿患处促进气血循环,被动地给患者肌肉做运动。”此外,会选择针灸足三里、血海、三阴交、上脘、中脘、下脘、天枢等穴位,再加上小幅度的电波来达到持续刺激穴位达到生肌的效果。
·疾病:身上有超过五种疾病吗?
肌少症的致死率不可忽视,诺法涵说,患有肌少症的老年人的死亡率,比没有肌少症的老年人高3.6倍。
本地中医师吴施谕指出,除了一般年长者,中青年也可能出现肌少症。因为长期饮食不良,经常坐着不运动等生活习惯,以及时常感到疲乏虚弱无力者,都有可能出现肌少症。
·走路迟缓:室内平地行走困难(6公尺内行走,每秒速度少于0. 8公尺)。
·阻力:上一段楼梯是否感觉困难?
他指出,如果一个人在70岁时体重过轻,身体质量指数(BMI)低于20,那么他们很有可能是肌少症或肌肉量低,这带有摔倒、免疫力低下、创伤和急性疾病后恢复不良的风险。
肌少症是一种慢慢侵害健康的疾病,若没有早期发现,在老年人失能初期给予适当治疗,容易因身体无力而增加跌倒概率,重则导致失能久卧在床,最终病逝。
除了蛋白质之外,其他可能影响肌少症的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D、硒(Selenium)、Omega-3和镁(Magnesium)。如果患者由于咀嚼和吞咽能力受损而每天无法从饮食中摄取这些营养,必须通过保健营养剂来补足。
当谈及肌肉损失时,实际上指的是肌肉本身的肌纤维损失和/或每个肌纤维的横截面积的减少,导致整体肌肉体积减少。
莱佛士内科医疗中心内科及老年病科顾问医生诺法涵指出,一项研究发现,8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53%至57%的男性和43%至60%的女性患有肌少症。肌少症的原因包括激素功能改变、慢性疾病、炎症和营养缺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