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年,纽约林肯中心邀请陈灵在凯奇逝世一周年的纪念音乐会上演奏。音乐会的主题为“严肃的乐趣”(Serious Fun),这让陈灵联想到凯奇1948年创作的《玩具钢琴组曲》。
陈灵最先接触的是凯奇为预置钢琴(prepared piano)创作的作品。预置钢琴意指在钢琴弦上塞入橡皮、螺丝等物品改变钢琴的音色,这种做法让演奏家不再只是乐谱的执行者,而是可以发挥自己的审美观,重新设计乐器的音色,颇有几分日本花道的意味。
陈灵说:“人们对偶然音乐或许存在误解。偶然音乐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做任何事,事实上演奏家做的每一个步骤都是非常精确的,结果却是随机的。凯奇想告诉人们的是,生活亦如此。人生中你会尽力去做一些事,但结果并非尽如人意。你可能喜欢,也可能不喜欢,享受过程并平静地接受结果才是最重要的。”
在《龙女不哭》的一个乐章里,20个八音盒在舞台上奏出迷你交响曲,该乐章的标题即是《小小冬之乐》。
练习这部作品时,陈灵发现小小的玩具钢琴看起来十分随意,但如果想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还是须要下足功夫苦练。同时她觉得玩具钢琴的音色十分迷人,让人怀念童年的纯真,于是萌生了用玩具钢琴演奏严肃作品的想法。
故事还要从半个世纪前的音乐神童说起。
相见恨晚的艺术合伙人
为什么叫“龙女”?陈灵说自己在艺术上有近乎苛刻的要求,有时可能会表现得颇为强势,就像西方人眼中的“dragon lady”,但其实生活中自己也有邻家女孩的一面。《龙女不哭》也是她尚未完成的个人回忆录的书名。
陈灵也被认为是美国先锋派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作品最权威的诠释者之一,两人之间的密切合作从1981年开始直至凯奇生命的最后一刻。凯奇的哲学思想对于陈灵的影响十分深刻,以致于她把自己的人生以“凯奇之前”(Before Cage, BC)和“凯奇之后”(After Cage, AC)的纪年法一分为二。
1997年,收录这些作品的专辑《玩具钢琴的艺术》一经发行就引起轰动,登上各种音乐排行榜。从此,陈灵获得了独一无二的新身份——玩具钢琴演奏家,许多作曲家为这件“新乐器”的音色沉醉,开始为玩具钢琴和陈灵谱写新作。
文化奖得主陈灵是世界上第一位玩具钢琴演奏家,也是实验音乐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她于1997年发行的专辑《玩具钢琴的艺术》首次将玩具钢琴变成一个严肃的乐器,从此启发许多重要的当代作曲家为玩具钢琴创作协奏曲或组曲,包括美国作曲家克拉姆(George Crumb)和科尔尼斯(Aaron Kernis)等。
1961年,陈灵在新加坡—马来亚钢琴比赛中获得公开组冠军。在一节大师课上,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的教授约瑟夫·布洛赫(Joseph Bloch)发现她的才华并鼓励她报考这所世界顶尖的音乐学府。10年后,陈灵成为第一位从茱莉亚音乐学院获得钢琴演奏博士的女性演奏家,从此开启演奏家的职业生涯。
作为演奏家,陈灵也陷入思维困境。她说:“古典曲目优美动听,但观众在走入音乐厅前大概对作品已经了然于心。作为演奏家,我在细节处理上确有发挥的自由,但终归缺乏艺术创造的空间。”
如果说《龙女不哭》是陈灵在舞台艺术上攀登的新高峰,那么,6月19日即将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面簿和YouTube播出的“艺术共鸣”(Art + Live Resonate With)节目则是陈灵与艺术品之间的灵魂对话。
在这场节目里,陈灵将演奏克拉姆的《双日》和凯奇的《梦》等作品,为艺术观赏者提供多层次的感官体验。她说:“克拉姆听到这个想法后非常兴奋,我相信凯奇也一定会赞同我的选择。”
陈灵从小在顶尖音乐学院的激烈竞争中成长,对自己有极高的要求。是凯奇在自己的著作《沉默》中的一句话让陈灵解开心结,学会宽容自己:“所谓‘错误’只是未能立即从先入之见调整为现实。”
陈灵透露,凯奇最著名的作品《4分33秒》因为通篇没有一个音符,曾缺乏勇气发表。直到1952年,他在美国黑山学院戏剧活动中看到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展出的《白色绘画》,才鼓起勇气发表。而《4分33秒》作品本身,亦可视为法国艺术家杜尚(Marcel Duchamp)的“现成品艺术”概念在音乐中的跨界之作。
人生=艺术=舞台
1997年发行专辑《玩具钢琴的艺术》首次将玩具钢琴变成严肃的乐器,启发许多重要的当代作曲家为玩具钢琴创作协奏曲或组曲,玩具钢琴演奏家陈灵近10年的艺术创作,逐渐将编舞、服装和语言等戏剧元素融入音乐表演中,让音乐在舞台上变得立体丰满。
凯奇的禅宗哲学不仅为陈灵在艺术上开辟了新天地,也让陈灵在生活中照见自己的内心。
陈灵从国家美术馆的藏品中选出七件打动自己的艺术品,包括本地艺术家林真金和杜瑛的画作和雕塑,通过演奏凯奇和克拉姆的音乐与艺术品对话,并在节目中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于新加坡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面簿及YouTube专页免费播出。
陈灵说:“一直以来,绘画、雕塑等艺术品都是我的艺术养分。克拉姆曾以10幅著名的画为灵感,为我创作组曲《变形记》。而凯奇曾认为,音乐家在各类艺术家中思维比较单一,因此他有许多画家、雕塑家朋友。”
在当时,为玩具钢琴创作的作品还不多,陈灵开始改编一些著名的钢琴作品,如法国作曲家萨帝(Eric Satie)的《裸体舞曲》,还有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陈灵的双手分别在三角钢琴和玩具钢琴上弹奏,梦幻与深邃的音色交织,让人心里有别样的触动。
1988年,陈灵在荷兰鹿特丹表演《水乐》(Water Music)的经历让她终生难忘。这部作品的题记为“钢琴独奏,同时使用收音机、口哨、盛水容器、一副扑克牌”。
最后的礼物:玩具钢琴
以音乐对话艺术
冥冥之中,玩具钢琴仿佛是凯奇留给陈灵的告别礼物,助她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如今年逾古稀的陈灵依然精力充沛。今年4月,《龙女不哭》登上滨海艺术中心的舞台,这部作品既是陈灵的个人回忆录,也是对凯奇的致敬之作。
1981年7月的一天,马来西亚舞蹈家Marion D'Cruz到纽约拜访陈灵。当时她正在准备一部预置钢琴的作品,舞蹈家随着她的音乐翩然起舞。一时兴起,陈灵在电话簿中找到凯奇的联络,盛情邀请他加入这场“即兴舞会”。
艺术上的默契让两人相见恨晚。凯奇随即邀请陈灵在自己的生日音乐会上演奏,之后陈灵逐渐成为凯奇作品的“御用演奏家”。除了在世界各地表演凯奇的作品,陈灵还录制了五张凯奇作品的专辑;凯奇也以陈灵为题献者创作,包括1989年创作的“One2”,意为:为独奏钢琴家创作的第二部作品。
6月19日(星期六)
更重要的是,她在凯奇的作品中找到共创者的参与感。
近10年,陈灵的艺术风格从听觉艺术逐渐趋于立体,融入编舞、服装和语言等戏剧元素。她的新作《龙女不哭》(Dragon Ladies Don't Weep)是一部个人传记体的综合舞台艺术,作品去年2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首演,获得澳洲音乐协会提名“年度最佳表演”奖项。
凯奇之前
《水乐》是凯奇创作的第一部“表演音乐”,也是一部“偶然音乐”(indeterminate music)。作曲家在乐谱写下明确的表演指令,比如在几分几秒打开收音机、吹口哨等。但是演出的结果充满偶然性,比如当下收音机里播放的歌曲。
2003年,美国作曲家科尔尼斯为陈灵创作的玩具钢琴协奏曲在滨海艺术中心首演;2006年,旅美华人作曲家葛甘孺以陆游的《钗头凤》为素材,为陈灵创作玩具钢琴作品《错错错》。演出中,陈灵身着华服围绕在玩具乐器中,一边演奏一边用戏曲唱腔吟诵《钗头凤》。
她回忆说:“当我打开收音机,里面竟然传来凯奇本人的声音。所有人都倒吸一口气,包括我自己。原来一周前凯奇刚刚在荷兰接受采访,正巧在我表演时播出。回纽约后我跟他分享这个经历,他听了特别高兴。”
下午2时30分至3时
陈灵1945年生于新加坡,父亲是著名律师陈才清。受姐姐的影响,陈灵6岁开始学习钢琴,很快便展露出过人的音乐天赋。
和《水乐》一样,这部作品的创作哲思基于凯奇的艺术信条——人生=艺术=舞台。或坐或立或卧于舞台上,陈灵并不觉得自己在表演,而是如实地叙述自己的生命。
这部音乐由作曲家格里斯沃尔德(Erik Griswold)创作,陈灵说:“我们都是凯奇的精神孩子,因此在合作上非常有默契。”作品也获得澳洲音乐协会提名“年度最佳作曲”奖项。
20世纪是西方古典音乐思潮激荡的世代。从巴赫到贝多芬到马勒,古典音乐似乎发展到了极限。如果沿用原有框架,现代作曲家无论如何也无法超越前人。于是作曲家们开始在思想上求变,以全新的方式定义音乐,设计声音艺术。
1992年8月,陈灵到凯奇家里讨论自己即将在维也纳举办的“凯奇音乐节”上演奏的“One2”,两人在作品的诠释方式上找到了惊喜的新突破。然而就在隔天,凯奇突发中风去世,没能听到这部作品的重生,让陈灵留下无限遗憾。
由此,陈灵内心的音乐也在舞台上逐渐变得立体丰满。
她表示这并不是刻意为之的跨界尝试,而是音乐内涵的外在流露,是她毕生追求的音乐艺术的自然延伸。
1980年陈灵暂别舞台,在八个月的时间里沉淀自我,寻找方向。这段期间她为聋哑人训练助听犬,开始关注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尤其是受东方文化影响的作曲家。包括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他的作品富有印度尼西亚甘美兰音乐的色彩;还有凯奇,作为一位禅修者,其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充满东方智慧。
陈灵回忆第一次见到凯奇还是在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学生时代:“当时我和同学一起去录制凯奇的作品《冬之乐》,这是一首为20台钢琴而作的音乐。当钢琴声从四方响起,那种感觉梦幻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