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育能读能写,能掌握华文的新一代华人子弟,一定要有足够的条件,让他们自小养成阅读与书写的兴趣。
成君说:“上了一小时的赏析课后,学生分五组对校园中的一些建筑物进行创作,我们把‘起承转合’的诗歌基本功更进一步地具体化,延伸至‘描述、想象、感受与感悟’,在短短的一首诗中,同学们发挥无限的潜力,写出‘有景、有情,又有言外之意’的38首诗,经过筛选后获得佳作15首。”
此外,周星衢基金也根据学校的需求,在给予其他活动援助的同时,多方位推广华文文化、语言及教育,相关活动包括“星衢创意字卡”“星衢讲故事活动”《童阅乐园》线上讲故事节目、阅读小天使计划、拼字王比赛、学生书法比赛等。
另外,周曾锷也透露一项将在明年公布细节的“补书计划”,这项计划受惠者是已获选“学校图书馆赞助计划”的学校,这些学校在获选三年之后,会自动入选补书计划,基金会在评估该校推广华文阅读的各项计划后,给予学校再一次的赞助,补充新书上架。
对于培植能读、能写的华文新苗,周星衢基金的宗旨是从最基础做起,让更多学校获得赠书。同时,也覆盖设在小学中的教育部幼儿园图书馆。
为推动学生阅读华文图书,周星衢基金不惜出钱出力,但最终会不会担心捐出去的图书没人看?
树苗长成小树,必定要有肥沃的土壤;要培育能读、能写,能掌握华文的新一代华人子弟也一样,一定要提供足够的条件,让学生自小养成阅读与写作的习惯和兴趣,尤其是课外阅读,应该是每个学生的普遍习惯。
谈到最初推出这个计划的出发点,周曾锷说:“很简单,就是想让华文书本走进学校,让孩子们重新找到阅读华文的乐趣。”
周星衢基金捐赠童书10万本
2019年,文艺协会与华义中学联办中学生短剧创作营,通过华文短剧创作与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并让学生乐学善用华文、华语,学会以生活素材,进行思考与创作。成君说,短剧创作营获得学生热烈反应,在活动中学生发挥创意,创作剧本并现场表演。至于全国中学生华文诗歌创作比赛,参赛者多达200多人,作品水平甚高,有些可媲美成年人诗作,初中组及初院组首三名和各组优胜者作品都在新加坡诗刊发表。
2017年作家协会与福州会馆联办“小作家读写营”,至2019年连续办三年,去年因疫情暂停。小作家读写营在作家协会位于牛车水史密斯街的会所举行,林得楠说:“作家协会利用地利因素,结合课堂学习与实地考察,以牛车水作为场景,丰富小作家读写营学员的学习素材。每一届的读写营,学生们游走牛车水成了不可缺少的学习行程。”
为培植华文书写新苗,本地华文文学团体多年来也坚持尽一己之力。
成君说,2018年文艺协会成立“新加坡儿童诗推动小组”,除推动全国儿童诗教学之外,也计划主办全国儿童诗比赛及出版儿童诗刊物。协会相信,华文写作是可以培养的,2019年,文艺协会曾应邀到公教附小举办“小五儿童诗创作营”,这个两小时的儿童诗赏析与创作课程,有38名学生报名参加。
目前世界各地各民族都不忘追寻自己的文化与民族根源,周曾锷说:“华人的文化根源离不开华文,让学生有足够的华文图书阅读很重要。基金会成立的宗旨就是推广华文文化、教育及语言。在科技时代,我们除了在新加坡的大环境下,为推广华文努力之外,也要克服数码产品带给纸本阅读的挑战。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接触媒体太多,至少在学校这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里,我们主动把华文书推介到他们面前,争取他们的阅读时间和关注力。”
今年3月份启动的“一书一故事”,邀请公众将朗读华文故事的视频上载至活动网站,每个审核通过的视频,基金会将捐赠一本华文新书给小学图书馆。这项活动一来鼓励公众及学生们以朗读华文故事的方式,帮助暂时尚未入选赞助计划的学校也能获得赠书;二来让公众与学生通过社交媒体,轻松地观看华文故事朗读视频,从中学习并交流,边学习华文边回馈社会,一举多得。
捐书是第一步不是最后一步
另外,作家协会也联合福州会馆、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举办“全国小学现场华文创作比赛”。林得楠强调,创作赛注重“创意”,并非作文比赛,借此鼓励小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华文呈现巧思。至2019年,比赛已举行25届,每年都吸引近千名小学生参加,福州会馆每年还将得奖作品出版成文集《笔耕》。去年比赛因疫情暂停举办,目前联办三方正在探讨今年如何继续举办,可能改为网络形式或征文形式。
林得楠说,作家协会长期目标是把培育写作新苗的范围涵盖到小学、中学、高中,以及重点大专生与在职青年;从小学到青年的写作新苗,都是作协培育的目标。例如作家协会举办的“新华青年文学奖”,是为推动年轻一代的华文文学创作风气,传承新华文学薪火,去年第2届新华青年文学奖主办闪小说创作比赛,第3届则是微型小说创作比赛。
周曾锷说,最近国家图书馆发布数据显示,阅读走向电子书的趋势。捐赠图书似乎是逆流而行,但在基金会眼中却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我们希望能为下一代留下华文纸本阅读的乐趣,并将这份快乐的阅读记忆传承下去。因此,基金会投入的资金、资源和时间,好比在孩子们心中放入阅读华文的种子,让他们感受到华文与阅读之美,这价值更大于数据层面的意义。”
周曾锷也透露,周星衢基金图书馆赞助计划至2021年底,总计捐赠童书达10万9700本,其中淡滨尼区域图书馆5万1200本,学校图书馆5万8500本。今年获选赞助的学校名单出炉后,基金会派职员到各所学校了解他们所需,协助推荐、采购和包装书籍等,学校预计会从10月起分批收到图书。
成君说,文艺协会为学生举办的其他活动包括全国中学生华文诗歌创作比赛,全国中学生华文创作比赛“新蕾奖”,全国中学生华文歌词创作比赛,全国中学生中英互译比赛等,目的是借这些文学活动与文学赛事,提高学生多方位的华文创作能力。其中文艺协会与福建会馆、“逗号”联办的“全国中学生华文创作比赛——新蕾奖 ”今年已进入第19届,这项创作比赛历来反应热烈,每年都能吸引三四百名学生参赛。
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林得楠说:“为了培养新一代写作人,作协多年前已积极和其他新华文学团体、社团如新加坡福州会馆,以及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联办活动,希望通过不同团体的力量,取长补短,一起为培育写作新苗贡献力量。”
周星衢基金主席周曾锷在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周星衢基金学校图书馆赞助计划最初目标是100所小学,近年来受到教育部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的支持,以及越来越多小学重视和积极参与,不排除这项计划将超越原定的目标,让超过100所小学受益,也不排除将赞助计划扩展到中学。”
他说:“周星衢基金对学校图书馆的赞助预算没有顶限设置,主要是满足学校图书馆的需求。各校的最终赞助数量,由基金团队实地了解后,与学校图书馆负责老师共同议定。”
文艺协会:中学生华文文艺营持续30年
林得楠说:“无论形式如何改变,作家协会会继续以不同方式培育写作新苗。对作家协会来说,培育写作新苗是一种播种、撒网的长期努力,希望不懈与坚持能为新加坡华文文学发掘写作生力军。”
本地周星衢基金、新加坡作家协会和新加坡文艺协会,多年来或捐赠图书,或举办文学活动与创作比赛,培养学生阅读华文图书与以华文书写。
周星衢基金的捐赠计划耗时费力,捐赠的费用除了购买图书之外,还包括采购成本如代理、运费、出入口、仓储,又如编目、包书,以及相应的人力开支,总预算超过百万元。
周曾锷说,捐赠图书只是周星衢基金走出推广华文阅读的第一步,不是最后一步。配合这项计划,基金会已推出两项“姐妹项目”,一为“一书一故事”全民朗读与捐书活动,另一为“我手写我心”新加坡小学生华文创意写作比赛。
作家协会:培育新苗从小学到在职青年
4月是读书的季节,本地非盈利文化机构周星衢基金刚于上个月举行“周星衢基金学校图书馆赞助计划”赞助签署仪式,今年获选赞助华文图书的小学共20所。周星衢基金自2018年推行“学校图书馆赞助计划”以来,已捐赠4万册华文图书给30所小学,这项计划还将持续进行。
周曾锷坦承:“的确,我和基金董事会也担心捐出去的图书没有人看,基金理事郭振羽教授已经连续三年主导这项计划的甄选工作,在每一次的签约仪式上,他都大声呼吁获选学校的校长们要筹划推广阅读的校内活动,善用、多用这些图书。除了让学生可以看到新书,基金会也希望他们在阅读之后,除了能增加知识,也能提升对华文书籍、华文文学及文化的理解。”
新加坡文艺协会多年来为培养华文写作新苗及文艺接班人举行各类活动,会长成君说,“中学生华文文艺营”自1991年举办以来,今年迎来30周年。
中学生华文文艺营主要通过讲座、交流、文学作品朗诵、创意写作与多媒体等方式,引导中学生热爱文学与写作,而且每一届的文艺营都设定不同主题,涵盖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甚至文学与艺术的探讨,例如2010年主题为“走进三国,走出三国”,2011年的主题为“唐宋的月亮,今天的诗情”,2012则是“轻轻松松红楼梦”,2013年走进“歌词里的文学秘密”,2014年来一场“电影和文学的浪漫邂逅”等。
此外,作家协会和福州会馆自2012年起也联办“全国中学微型小说创作比赛”,两年一次的比赛到去年已办五届,这项比赛近年获得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支持与联办。全国中学微型小说希望借此鼓励学生创作小说,推动校园写作风气,同时加强学生对社会课题的关注。去年的第5届比赛在疫情中举行,收到中学与高中生的428篇参赛作品,得奖作品50篇。虽然疫情期间无法主办颁奖礼,但福州会馆仍将作品出版成文集《闪烁的微光》。
同样于今年3月份启动的“我手写我心”则是一项全国小学生华文创意写作比赛,旨在提供学生华文创作的平台,写出心中所想,同时鼓励学生以华语思考。获选作品有机会出版成学生新读物,以此激励学生华文创作,同时丰富本地华文童书。新书出版后将捐赠给各校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