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期账单和收据。

邝秋萍认为,整理物件等于整理内心。她说,这个断舍离的过程是和自己对话,为什么生活里有这些人事物,从而了解自己,而且简化生活方式能省钱、省时和省心。

小孩也可参与整理收纳过程,从小养成做家务的习惯,培养责任感。家长可从小教导“物归原处”的概念,每件物品或玩具都有自己的“家”,用后归还原位就不会凌乱,让孩子珍惜自己的物品。

● 容易染尘的摆设品。

● 用完的瓶瓶罐罐。

● 空盒子或箱子。

● 过期变质的护肤品和彩妆。

第一是担忧未来型,舍不得丢掉东西怕日后要用,担心现在使用就没了。第二是执着过去型,对某些物品如孩子小时候的画作、旧物品等有特别的执着,觉得很多物品都有纪念价值。第三类是逃避现实型,这类人士也许购物成瘾,看到喜欢的就想买想收,有患囤积症风险。

客厅

● 使用多年、有霉斑异味的毛巾、寝具。

老婆爱整洁叫丈夫收拾东西,但见他只是从左移到右,从上移下,该丢弃的东西仍在,两人为此争吵起来。母亲总觉得东西好好丢掉可惜,结果越收越多,从食物塑料盒到旧杂志书本都有;家人埋怨母亲爱囤积物品,家中空间越来越少。妈妈吩咐孩子收拾房间,唠叨几次孩子还是无动于衷,忍不住动手处理,孩子却说妈妈“乱动东西”而不高兴。

● 过多的赠品如杯盘碗筷、水壶和食物塑料盒。

卧房

● 说明书和传单。

农历新年快到了,大家在大扫除时可能因家人的不同整理收纳习惯,产生各种摩擦。

书房

● 超过一年以上没动过的物品。

● 发霉的清洁工具。

● 旧的电子产品、电线、配件和电池。

三常见整理物件类型

上述情况,在不同家庭中普遍可见。

小孩从小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便能整理和收纳好自己的物品。(档案照)

她提醒:“一家人先分清楚重要概念,打扫和整理是两回事。打扫是处理脏污,整理是处理杂乱。大家先找出家里变乱的原因,比如是购物行为所致、收纳空间不足、懒得整理、坏习惯随手乱放东西等。”

拥有五年相关经验的邝秋萍在台湾考获专业整理师认证,她也是美国专业整理师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 Organizers,简称NAPO)成员。她在新加坡以Tidy Up品牌提供整理师咨询服务已有两年多。

邝秋萍说:“家中长辈一般比较难取舍哪些该留该丢,大家共用的物品可一起商讨去留,建议私人物品还是由长辈自己处理。东西如果真的太多,不妨尝试以健康角度来说服长辈,物品太多累积灰尘对健康不好。”同样的,夫妻之间可划分共享和个人空间,共用物品一起讨论去留。

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要有属于自己的存物空间,即使是共享的客厅或厨房,也可以划分出每个家庭成员的小空间,收放自己的物品。

● 过期食物、酱料、药品和保健品。

● 不会再看的笔记讲义。

过年大扫除,家人常因不同观点容易产生摩擦。什么物品该收该丢,很多时候纯粹是基于个人情感。整理物件等于整理内心,整理师认为断舍离的过程是和自己对话,而简化的生活可以更省钱、省事、省心。

打扫和整理的分别

整理师邝秋萍建议大扫除时和家人一起先做一轮断舍离,才开始分工打扫。(受访者提供)

整理有顺序,先从家中私人空间和个人物品开始,即个人卧室和书房,然后是和家人共享的空间——客厅、厨房、厕所和储藏室。

● 没墨的笔。

整理师邝秋萍受访时谈到常见的家庭整理收纳困扰。她说:“通常是东西太多,找不到所要的,或喜欢买东西结果囤积很多物品。也有不少人舍不得丢弃物品,或觉得东西没坏不妨先收着。现代人因为平日工作太忙没时间整理屋子,也有人觉得和家人同住,大家东西太多,自己的生活空间被霸占。”

厕所

从处理过的家庭个案中,她列举三个常见类型。

家人分工整理收纳时,可遵循“公私分明”守则,即共享空间的整理收纳,大家一起合作,私人空间则各自负责。

● 衣橱里超过一年没穿、泛黄、破旧、不合身、变形的衣物。

新年大扫除,她建议和家人一起先做一轮断舍离,然后打扫维持整洁。

她分享:“在我处理过的个案家庭中,都是家人达到共识,要一起整理好屋子。倘若家人不愿意配合整理,先找出不愿做改变的原因,多沟通说服家人。例如我曾遇过喜欢收食物塑料盒的安娣,处理方法是先把所有的塑料盒摊开来数一数,来个视觉冲击,原来自己收了那么多。接着是‘问话’时间,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衡量收纳空间后筛选适量来收。”

大扫除时不知哪些可留,哪些该舍弃?整理师提供可丢弃物品的清单供参考,不需要的东西可以考虑捐出去。

大扫除整理贴士

储藏室

“物归原处”也是家庭成员间应遵守的习惯,有助减少找不到东西而互相埋怨或吵架的情况。

● “养灰尘”的绒毛娃娃和玩具。

厨房/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