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锦茂和盛港的两名母亲分享她们经营“社区图书站”的契机和心得,期待更多邻里拥有温暖的阅读角落。
曾担任特殊教育教师的全职妈妈罗曼榕(36岁)约一个月前在住家附近设立社区图书站,让街坊自由借书。她说:“阅读本身就很重要,而这份‘分享’让阅读变成更美好的事。”
温暖的邻里少不了热心、善良的街坊。许多人主动联络吕仪婉,捐出书本、书架和动植物,她和家人也因为这个图书站而有更多机会和邻居交流。“小小图书馆会根据社区的需要而变化,所以难以估计接下来会如何改变,但有了附近邻居和全岛各处的家庭热心支持,发展空间和机会无可限量!”
创办人吕仪婉(38岁,全职妈妈)在社媒专页(instagram.com/littlelibrarysg)分享图文和活动消息(例如在6月办了四天的送书派对),吸引住在附近的街坊及全岛各处的家长和小朋友。她估计每周有约60至100户家庭到访,其中不乏天天来看书的邻居。“我喜欢这种邻里精神,任何人都能随时自由进出。”
图书站设立后的短短的三周内发生了不少变化。罗曼榕说:“感觉像石头汤,邻居们热心支持,让我们的图书馆变得更大更好了。”“石头汤”是源自法国的民间故事,讲述邻居们各自分享一些食物,让加入几块石头的一锅清水最终变成美味的一餐。
本地目前有至少9个社区图书站,坐落在不同邻里,如武吉班让、宏茂桥、义顺等。想看完整名单,请在facebook.com检索“Little Libraries Singapore”,这里也有许多组员分享经验心得,不时还有免费书籍的信息。此外,The Caterpillar Library的社媒专页(facebook.com/thecatlib)可找到设立图书站的注意事项。
图书站设在比较开放的地方,曾有人担心书本没上锁,图书站容易遭到破坏;也有人担心小孩撕破书本。罗曼榕认为最理想的对策是选择相信并看到不同的正面意义。“例如孩子不小心弄破书很正常,放卷透明胶带便可以为孩子提供自己修书的好机会。选择相信,更可以建立一个充满信任,愿意一起努力的社区。像现在虽然没有电子监控,但我感觉得到很多邻居关心这个小小图书站,让人很有安全感。”
她在名为Viral Kindness SG的社媒群组里首次接触社区图书站的概念。“24小时开放的图书站让居民随时接触不同书籍,读者可以自由把喜欢的书带回家,之后再还书或分享另一本书。这样的分享机制也是邻居的交流平台。每次在社区图书站看到一本好书,我都很感恩提供这本书的邻居。原本不认识的邻居也因为这个社区图书站而认识,一起讨论如何让我们的图书站发展得更好。”
家里是否有些图书,已经很久没人翻阅了?何不在门外或楼下设立“社区图书站”,与街坊共享阅读之乐?
对罗曼榕而言,环保是设立图书站的宗旨之一。她强调,不必添购任何新物,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个箱子、一个小书架,只要够安全,都可以成功设立别具意义的社区图书站。
罗曼榕认为经营社区图书站最费时和费心之处就是保持书本和环境的整洁,但“这其实是挺好的差事,因为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
芬维尔街图书站的洗手液、书架还有修补书页的透明胶带都是不同邻居主动捐赠。此外有邻居担心书本容易累积灰尘,特别制作了透明遮盖;有邻居想办法加固书架,增加安全性。“我们的书本也比开始时多了四五倍。每天经过图书站看到书本有所移动,也看到小朋友在记录本上的留言,非常感动!”
图书站像“石头汤”
热心街坊主动帮忙
锦茂连路图书站
增设自然角落
这个图书站坐落在芬维尔街(Fernvale Street)472A座组屋底层,架子上整齐摆满适合不同年龄层的读物,书架旁有小桌椅及洗手液。罗曼榕的做法是首先联系在2018年创办社区图书站The Caterpillar Library的夫妻,了解注意事项;做了企划书,联系基层领袖。接着,她在本地社区图书站的社媒群组Little Libraries Singapore得知锦茂社区图书站的设立人吕仪婉举办“送书派对”,第一批图书就有了着落。
如何获取社区图书站信息
罗曼榕住在盛港,许多邻居和她一样属于年轻家庭。虽然住家附近有颇具规模的图书馆,但她以自身经验猜想,不少居民应该会喜欢图书站的自由自在。“我国的图书馆设施很好,很便利,但社区图书站可以为居民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她回忆某次带了三个孩子一起去图书馆,压力不小。“6岁和4岁的小孩享受阅读,但1岁的小孩却只想尖叫和爬来爬去,我很担心影响其他读者。很多年轻家庭也有这样的经验吧?因此决定设立社区图书站之后,我把目标锁定在儿童读物。”
社区图书站的美妙在于自由,创意不设限。锦茂连路第27座组屋的社区图书站增设了“自然角落”,小朋友除了看书,还能观察小蝌蚪、毛毛虫、小鱼和金腹弓背蚁的蚁窝等,且处处有中英说明。
不用借书卡,24小时开放——民间发起的“社区图书站”让街坊轻松共享图书,鼓励更多人透过阅读促进亲子关系,也拉近邻居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