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挥也于1993年与1996年协助中国广东师范学院教授刘海涛,在新加坡作协出版《规律与技法——微型小说艺术再论》《叙述策略论》,为新华微型小说创作提供理论基础。

张挥的学生蔡建新在中学毕业后一直与老师保持联系,2013年书写文学协会创立后她也加入协助打理会务。她受访时说,张挥为人幽默,经常鼓励学生写作,帮学生看文稿提意见。

张挥女儿张颖韵受访时说,张挥几年前被诊断患上罕见脑癌,开始接受化疗,精神状态一直都好,尽管有一点健忘,但思路仍清晰,直到两个月前开始出入医院,进入昏睡状态,最后于8月27日下午4时40分在医院安详离世。

1980年代,蔡建新(左一)回校探望两位老师张挥(中)与郭珠芬。(蔡建新提供)

张颖韵说:“他走得非常安详,没什么痛苦,就只是一直睡,但前两天他有睁开眼睛,我们跟他说话他会点点头,还微笑了一下。”

蔡建新说:“两三年前,张挥老师身体不太好之后,他把收藏的书籍、画具交给我,希望我继续写作画画,我很感动……当初张挥老师得知自己病情,曾拉住我和另一位老师的手,哭,因为病情影响视力,他当时说他还有很多计划,还想要再出一本书。”

张挥的停柩处设于德普路(Depot Road)第105B座多用途综合亭,9月1日(星期日)下午3时出殡。

张挥擅长小说,无论微型、短篇或长篇都致力尝试。(张颖韵提供)

张挥,原名张荣日,1942年出生于马来西亚雪兰莪,3岁左右来到新加坡。1967年,张挥完成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与中学美术教师课程,接着于1968年投入教职,担任中学美术老师直到2006年退休,桃李满天下。

致力于推动微型小说创作

2019年张挥将书写文学协会会长与杂志主编的棒子交给黄明恭。2020年底,《书写文学》第九期以张挥为封面人物推出专辑。黄明恭受访时说,书写文学协会接下来会继续出版杂志,并将策划一场文学活动纪念张挥。

林高说,张挥自己也投身微型小说创作,内容关心教育课题,“几乎成了他的名片,也造成颇大的影响。”

经常鼓励学生写作

退休后,张挥逐渐将心力灌注在长篇小说写作,以他成长经历为背景的《双口鼎一村,那些年那些事》与《烟事袅袅》都受到好评,前者获2016年新加坡文学奖华文小说表扬奖,后者与李选楼小说《救灾前线》共享2018年新加坡文学奖华文小说正奖。

张挥也是一名诗人,2021年,本地文学评论者谢征达、卢筱雯携手主编《诗的告示:张挥诗作与诗话》,整理他过去半个世纪散见于本地各文艺版面的诗作。

两位文化奖得主希尼尔与林高受访时,都提到张挥当年推动微型小说创作不遗余力。希尼尔说,《微型小说季刊》是中国之外,华文世界第一份关于微型小说创作的季刊,张挥负责创刊号至第16期的工作。当时这份季刊为创作者提供了实验的园地,许多传统报纸副刊版面无法容纳的内容,都可以在这份季刊找到发表机会,如希尼尔借用讣告形式书写的代表作《变迁》。

张挥微型小说代表作《45.45会议机密》写教育界重英轻华的现象,发表时曾引起广泛讨论。同名的微型小说集也获得1992年新加坡书籍奖,同年他获颁东南亚文学奖。

怀鹰与张挥于1980年代初因文学结缘,他们与已故作家雨青经常聚会,讨论文学。怀鹰形容张挥温文尔雅,富有文学气质。怀鹰曾为张挥小说集写序,张挥也为怀鹰的作品设计封面,两人曾是无所不谈的好友。

2018年新加坡文学奖华文小说组评审怀鹰受访时说:“张挥的小说不是歌德式风花雪月,他生活的年代正是风云激变,人心思变的年代。他都把这些与创作结合起来。描写的是社会上光怪陆离的现象。因此,读他的小说,我们会感受到时代的变动。在创作上,他也不固步自封,经常学习新的技巧。他也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来经营小说。”

《诗的告示》编者为张挥作品书写了导读、赏析与评议。(档案照)
张挥早期代表作《45.45会议机密》(上排,右二)与其他出版品。(档案照)

1970年代,张挥开始写作,19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他担任新加坡作家协会秘书兼出版主任,主编《文学半年刊》(1988至1992年)、《微型小说季刊》(1992至1995年)。2013年他与怀鹰等人创办书写文学协会,担任会长,并主编《书写文学》杂志。

本地作家、东南亚文学奖得主张挥逝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