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陀剧场《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华语演出,附英文字幕) 滨海艺术中心剧院 8月28日(星期三)至9月1日(星期日) 晚上8时(星期三至六),下午3时(星期日) 购票:esplanade.com/tuesdays
这部剧演出13年,意味着金士杰和卜学亮的“师生情”也延续了13年。金士杰口中的“阿亮”是个古意人 (老实人)。“他在综艺、影视一路精彩走来,既很世故,又很老实土气,这两种特质放在米奇身上是非常精彩的。”
时隔六年,台湾果陀剧场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的舞台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重返滨海艺术中心,由著名演员金士杰和卜学亮领衔主演,借一方舞台展开生死对话,探讨人生课程。
卜学亮则说:“和金老师合作实属缘分,同演这部双人剧已13年,我很幸运可以贴近金老师学习,他对角色、剧本及演出舞台剧所有的细节坚持,也影响我对表演的热情。”
13年戏外师生情
300场演出45万观众推荐
如果疾病将神智和灵魂封印在躯体里,让生命进入倒计时,你看待人生疑难杂症的视角会如何改变,你又能否与自己的心灵和平相处?时隔六年,台湾果陀剧场改编同名畅销小说《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将回到滨海艺术中心上演,再次感动心灵。
金士杰说:“(卜学亮)私底下对我来说是最好的朋友,我们家小孩出生时他来看望,孩子跟他都很熟。我自己更不用说了,演出后彼此都会聊聊,讨论舞台上的一点一滴,过程非常自然舒服,已经十多年了。”
舞台剧更挑战更过瘾
金士杰则从台词切入,认为这14堂课其实不是为了给米奇上课,而是一种相互取暖。他举例,从“人生的意义在于寻找相互的关系”这句关键台词,便可窥见整部戏的要义。“莫利教授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和米奇的关系都值得观察。他和米奇见面时指点的人生方向,给出的人生经验,都反映出爱是一种相互关系,也是相互取暖。”
此次演出由国际知名导演杨世彭执导,台湾著名戏剧演员金士杰饰演教授莫利,多栖艺人卜学亮饰演学生米奇。成为一名屈服于现实,放弃梦想的体育记者后,米奇偶然得知教授将不久人世,于是与之重新联络,然后在一次次与教授的讨论中,学会追寻生命的意义,拥抱生活的真谛。
卜学亮说:“只要有作品到新加坡演出,都是很开心的,很多年前的《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去年(2023年)华艺节的“ART”,还有《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隔了六年第二次到新加坡演出。这一次会演出五场,很期待和大家见面。”
为了演好米奇,卜学亮研读原著、看电影和相关影音素材,感受米奇的肢体动作,由此贴近角色,而后再经过剧读和排练建立更深的感受。“每句台词背后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回答?逐字逐句地理解剧作家想要表达的意义。”
在平淡无奇的对话中,将观众带入剧情,面对死亡所展现出的活泼风趣,或许是观众意想不到的角度。那么,两位主演又是如何钻研各自的角色,搭建彼此的关系?
自2011年巡演至今,果陀剧场《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已演出逾300场,超过45万观众推荐,影响深远。继2018年售罄的四场演出后,本剧将重返滨海艺术中心。金士杰(73岁)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这部剧的题目是沉重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都没有太大变化,在这么严格的条件下,演了十多年还可以继续,同时代没有其他作品像它一样。”
“以前我会说把每一场当作第一场,带着期待、专注和投入跟观众见面。随着年纪的增长,或许有一天要告别角色,所以此刻更珍惜到新加坡的每一场演出。”
作为多栖艺人,卜学亮对于表演没有特别区分,各有乐趣和收获。舞台剧的特点在于,上台就要一次ok,观众也直接反馈,马上感受到自己的表演是否得到认可。“这种一镜到底的演出,比较过瘾也比较有挑战性。完成后的成就感相对比较大,这也是我对于舞台剧越来越喜欢的原因。”
金士杰认为,经过疫情之后,剧场的意义会很不一样。“剧场被提升到一种新的高度,由于疫情时候人们不能群聚,人的世界被手机、网络垄断,经过疫情再度回到剧场看演出,应该是一种劫后余生,更瞪大眼晴 ,更张开耳朵,面对剧场,看着舞台上发生的事实。”
他也提到:“演出了这么多年,随着年纪增长,莫利教授所说的那些课题,在生活中也有感受和体会,更能感同身受,也更能贴近角色。”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原著作者为美国著名作家米奇·阿尔博姆,讲述大学教授莫利罹患无药可医的渐冻症(肌萎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简称 ALS)即将永别人世,以自己进入倒数的生命为活教材,将真实的生命体验传授给世故冷漠、追求物质的学生米奇。于是,两人用14个星期二,一同修习生命学分,展开幽默又动人的生死对话。
他心目中的金士杰,私下是亦师亦友的老大哥,两人常常在演出后交心,既聊戏剧也聊生活,多年来也一起经历彼此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些台上台下的互动,让两人演出《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时,情感表达更加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