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艺术中心的视觉艺术空间正举行本地画家胡耀光的个展,他打开本来封闭的窗口,创作一系列抽象作品回应周遭环境的变化。中心的社区墙展示本地艺术家纳法尔·朱马阿特漂浮时空中的岩石雕塑,通道则举办居住菲律宾的日裔艺术家Shireen Seno探索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摄像作品。

滨海艺术中心通道举行日本出生、在马尼拉居住生活的艺术家Shireen Seno的个展“一个孩子死了,一个孩子玩耍,一个女人出生,一个女人死了,鸟来了,鸟飞走了”,创作启发自她随同父亲2000年代起移居美国,在国际化成长环境中,反思了移民及其塑造的身份与归属感。

胡耀光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因为这些画也喜欢窗口、大门。窗是现实却又不完全是,与我们保持距离,玻璃隔离了我们。我们看向窗外,经常会想到别人或什么东西,窗口联系到人类的情感。”

胡耀光从绘画切入雕塑,装置《我最喜欢的东西的详细信息》展示与他的创作相关的物品组合,包括油彩、仙人掌,展出几天后,他感觉边创作边喝的酒瓶气场太强,与展场氛围不符合,取走酒瓶。另一件木雕《巴别塔》是在木盒表面画上几何形状,衔接一起。《血液文件》启发自家人签署的一些与金钱有关的合约。

上述展览即日起至9月1日在滨海艺术中心(1 Esplanade Drive S038981)举行。

胡耀光说:“所有的艺术都是抽象的。当一个人将一种体验转化为另一种的行为本身就是抽象的。这不是现实的。我向你说的故事并不是原来的故事,这是意义上的抽象。”

岩石的不朽

这是胡耀光第二次与滨海艺术中心合作办展,2018年曾在中心通道举行个展。他自2000年起至今,已举办第14次个展。他笑说自己一直在做同个概念,有关物品的变形记,循环再现,不像其他艺术家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作品曾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韩国釜山美术馆等展出。

在滨海艺术中心社区墙展示漂浮的岩石状物,仿佛悬浮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中。本地艺术家纳法尔朱马阿特(Nhawfal Juma’at,33岁)的个展“这就是我们将分别的地方:不朽的永恒结局”,通过对岩石的研究来了解不朽和存在的短暂性。岩石在他看来是永恒的隐喻,在其一成不变的表面下,不断地在演变。他以轻盈的材质来塑造岩石的形状,结合陶雕、绘画和素描作品,对岩石作种种的思考。

在拉萨尔艺术学院任教的胡耀光一直梦想在很大的空间里展示很小的画,给予留白之感。这组画都很小,放在嵌板中间,高于观者的视线水平,需要稍微抬头看,以营造室内的空间感。访客从入口沿着窗走到尽头,回头时,绘画仿佛在看着你。

在五个移动投影系列中,艺术家将鸟类的生活与人类并列在一起,将相机镜头对准马尼拉以北坎达巴湿地的候鸟,并置她的孩子们及家庭生活的场景。在她看来,鸟类努力地在不同的地形中求存,可视为人类的榜样。录像《摘一朵花》将美国殖民菲律宾时期的树木档案照片编织在一起,推测如何利用树木以获取经济利益,以及资本主义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后果。

大空间展示小画

胡耀光绘画语言有个重要字眼是几何学,喜欢在同一幅画中结合不同的形状和视角。作品《当胡姬花梦到几何学》反过来用自然物的视角来看世界。他的作品名称有趣,比如《瓷云不安的中心》,表现出流动不居的云状,传达艺术家内在的张力。他喜欢在绘画中探索基本元素的变化,捕捉它们在不同空间之间的形状。

胡耀光毕业于南洋艺术学院,获颁英格兰温彻斯特艺术学院欧洲美术硕士、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博士。他善用抽象语言创作,绘画受位于东部的住家环境的启发。他常沿着东海岸散步,将这种体验与展厅外的滨海景色联系一起。绘画的形式与形状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其中一张小画的屋子是他在东部住过的。另一张小画是从窗口望出去的景色,类似照相机的观景窗或取景器,与访客现场看到的窗外景色相互呼应。他说不想让自己的创作太具体,而是提供暗示,任由访客诠释。

另一面墙上的绘画系列还是与速度有关,作品《情感的风筝》的蔚蓝色启发自东海岸的海景。他边听音乐边创作,也创作出音乐,在展厅播放。

从绘画切入雕塑

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次打开的窗口外是滨海的迷人水色,光线透窗而入,午后与入夜的光线不同,置于窗口前嵌板上的四幅绘画也随光变化。四幅绘画的四种颜色——偏红粉红色、黄色、蓝色和灰色含蕴不同的节奏拍子,代表各自的情绪能量,回应了与地板与阴影的关系。在胡耀光看来,灰色不是灰色,是可以多彩的。

对胡耀光来说,小画与大画一样很重要,画小画专注于一点,不放太多东西。这些沿着弧形走道的门窗是一种象征,予人面向未来之感。

57岁的本地画家胡耀光(Ian Woo)受滨海艺术中心之邀做个展“最近没见到你”,他打开了视觉艺术空间Jendela那一排本来封闭的窗口,创作的一系列抽象画回应周遭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