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希望有一天有人能记得一首或一句我的作品,这就够了。我会努力达到,但至少要跑过无数的弯角,爬过险峰,直至前方出现“看得见的终点”,以此赠给每个有意写诗的诗人,并共勉之。

17 诗歌与爱情一样,始于颜值而终于品格。

3 诗不写给当世的读者,而是为未来的读者而写。

第三层境界:诗人不只有所发现,还找到事物的“真相”,因为诗人用心挖掘思考,也因为诗人的阅历,性情,学养,诗人看到山写的还是山,但山经过他的解读,赋予了有机的生命,已非人人所见的山。因此诗人写出的山,给人更深的领悟,往往带有智慧,作品引人深思,给人惊喜(一种发现新领域的喜悦,一种发现佳作的喜悦)。

第二层境界:是诗人有所发现(或发见),作者看山已非眼中所见的形貌,而是赋之以更深一层的意涵,这是诗(尤其是白话诗,现代诗)有别于一般“报道文学”有别于散文的重要理据,也是现代诗应该存在的理据。作者从所见所闻进一步挖掘,发现世相之外的意蕴。同一座山每个诗人发现各有不同,同一个诗人不同时间发现亦有不同,作品不再千篇一律,也不再停留在表相的描写。

我在几年前秀实先生访新参加文协诗会时第一次听他谈起诗三重境界的看法,我十分赞同并把它当作自己写现代诗的一把尺。我觉得了解它十分重要。

19 记得我的诗,忘记我。

8 诗不能仅止于抒发感情,诗家语有智慧,却同时拥有巨大的人文关怀。

第一层境界:山以世相示人,作者看山写山,只是用文字把看到的如实写出,也许添加个人元素,即使文笔清通多姿,不失为不错的作品,但还是停留在最初级的境界。

12 秀实先生说他的诗歌的“关键词” 是: 兽,叛逆,死亡,灰色,存在,爱,性,信仰,语言,孤单

18 优秀的白话诗必须与传统诗歌有着一根共振的弦。

信在诗里就是真诚,雅则为修辞的应用,达则为达意。修辞固然重要,但不要一味追求修辞技巧而伤害写诗本身所需的真诚和达意。(这里说的修辞技巧包括转品、比拟、比喻、通感、示现、借代、反讽、对比、双关、夸饰、象征、摹写、超现实手法等等)

2 优秀诗人无论处于任何年岁阶段,均具有赤诚之心,人的真诚让时间恒久不老。

6 诗歌不以书写“世相”为目的,其终极抵达之境是“真相”。

用书中所传的哲理写诗不会深刻,也会失真,如果自己无所悟,就不如不写哲理诗。

我想选择词语用于每一首诗是对诗人最大的考验。要考虑其准确表达诗人心中所思,但又不说死,让诗留有空间让读者发挥想象。其中更须经得起别人的细微分析。说易行难,则诗人对文字必须小心敏感。

13 修辞于诗学是重要的,但他借用严复说的三个准则: 信,达,雅。

我想这就是很多读者抱怨读不懂现代诗的原因。他们习惯读散文,或者更准确的说不用他们动脑筋的文字,他们慢慢退化,有的懒到不想读书,只想看漫画,诗人为什么要去迎合慵懒的人?

作为诗人必须对自己有所要求,努力修行,多读多思考,精进诗艺,诗人不防看看自己三年前(或五年前,十年前)写的诗和自己现在写的诗,是否原地踏步?是否一再重复自己?是否没有新发现?若是如此,是不是太久没有读别人的诗了?是不是太久没有静心思考了?是否太久没有出游,没有接触各种艺术作品了?

我们很多时候写诗都始于抒发感情,这一点都没有问题,但若能在抒情之外有所探索和发掘,让诗更有深度和触及不同的题材和面象,才不会自我局限。这也是台湾诗人鸿鸿的诗由年轻时的抒情而后来转入人文关怀,关怀弱势群体,对社会弊病抗争的原因。这也是杜甫为什么成为中国伟大诗人的原因吧。

我发现挖掘“真相”这个概念一再被他提出。“世相”则为世间万物万事的表相,如果诗人只懂写表相,只是一个初阶的写作者。如果能再思考挖掘,加上自己的所思所感,则进阶为中阶的作品,如果更进一步找出表相之外的真相,则作品成为高阶的作品。因此秀实先生又说诗人是预言家,是先知。当一首诗把真相发掘出来,便即一则预言。他对诗人有如此高的期许,希望每个诗人把发现世间真相为己任。

7 只有受困的思想才不利于诗歌创作。

16 写诗必须掌握充分的词汇,词汇的贫穷限制诗歌创作的想象。阅读经典是诗歌“保质”的不二法门。写诗得看自修行,诗人要洁身自爱,不理会外间风雨,读书悟道。美国诗人庞德说: “一个人的作品自始至终不能日益成熟,臻于精美,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

他的意思是不要一心去写一些迎合讨好读者的诗。要写诗给永恒,可以跨越时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诗。我作了一点修正,诗不只要写给当世的读者,也写给过去和未来的读者。

第一层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境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9 “词语”之于一首诗极其重要。其重要性在于能产生“准确性”和“多义性”。同时优秀的诗歌必然经得起细微的分析。

我想他希望诗人不要在意读你的诗的人不了解你,读不懂且否定你,不要害怕别人用偏见的尺来量你,还诗以自由更为重要。

5 慵懒的读者总喜欢停留于字面意义的诗。

我想诗人写诗如果只写出眼中看到的而不能深入有所思考,不能“有所思有所得”那写出来的只能是“报告文学”,或“分行式散文”,即使当作散文也是初阶的散文,那是作者的懒惰。

15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的参禅三重境界秀实先生用来阐述他写诗的三重观:

我想了一下,却一口气列了这些作为我的诗的“关键词”: 时间,时光,岁月,孤独,孤单,寂寞,旅行,旅程,远行,远方,爱,陌生,熟悉,荒谬,房间,床,树,河,海,鱼,城市,门,窗,夜,影,死,鞋声,猫。

关于写诗的三重(层)境界,其实也适用于散文、小说等文体。尤其对写现代诗更为重要。

此言深得我心,我想诗可以用来与时间抗衡,是作者与读者穿越时空的载具。同时我也不赞同一些人认为写诗最好的年龄是少年或青年时,又有一些人认为最好是有了丰富生活历练中年才适合写诗。我想写诗没有年龄之限,有的是你还有没有赤子之心,是否还有那个真诚的最初的你。

我想如果思想受困了,就不再勇于尝试与创新,更不能接受别人作尝试与创新,否定自己所知以外的一切。这对写诗无疑是一种阻碍。

白话诗始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在形式上松绑创作的限制(平仄押韵格律等要求)但还必须是艺术品,传承先贤(古人)的精神。我们可以从古诗词中获取养料。我鼓励现代诗人多读(可以的话多背几首)唐诗宋词,这也是写现代诗的基本功吧。在中国众多诗人中会有几个是你喜欢的,就多背几首他们的作品。我个人喜欢曹操、李白、王维、辛弃疾、苏东坡、李清照、李后主。

丰富的词汇是写诗的基本要求。这个当是多读可修得。而多阅读经典这个道理看似大家都懂,却有很多作者只勤于写诗却不读诗。更有甚者从狭窄的观点去看待别人的诗,这就阻碍自己的进步。

1 诗歌在“风光之外”,诗人不能囿于眼下景物,而必得有所发现。

4 秀实先生进一步建议写诗可以忽略读者,还诗歌以自由。

14 优秀的诗歌常有不同俗流的哲思。但诗歌中的哲理,宜为诗人生命的体验所得,非来自阅读《心灵鸡汤》所得。

11 “孤单不一定有诗,但真正的诗人往往发现生命中绝对的孤单。”他还引用美国画家爱德华霍珀说的“孤独的是画中的人物,窗前的女子,餐馆里的顾客,沉默不语的夫妻,而光本身,和它触摸的物,物的影,无所谓孤独或热闹,冷艳与清淡。”

10 秀实引用美国诗人史蒂文斯说的“现实是陈腐的,我们通过暗喻逃离它,只有在暗喻的王国,我们才变成诗人。”

最近读了香港秀实先生的《现代诗话》(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23年3月初版)受益良多,整理了一些笔记,希望和有兴趣写现代诗的青年朋友分享。

诗的颜值为恰如其分之语言,而诗的品格就是诗的善良。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在世间的恶行出现时体现慈悲。(比如杜甫)诗人应该努力达到诗的语言之恰如其分同时有着人文关怀和慈悲之心。

我完全同意这些看法,许多诗就是有了孤独的感觉才显出其美好的诗意。我常有孤独之感,也在这种感觉下写下许多诗篇,因此我想诗人不该害怕孤独。

暗喻在英语诗里成为非常重要的工具和表现方式。暗喻在此不仅是比喻修辞的其中一种,而是因为以语言对抗现实面有了局限,而从另一个角度对其以刻画,以暗示,以反映。让潜于表相之后的真相可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