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欣新书《十载雁字帖》,由水木作坊出版。(陈宇欣摄)

去年本地电影《大风吹》也写到了这段历史,引起热烈回响。蔡欣退休前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他还记得华校结束时,教师被迫学习英语,改换教学语言。蔡欣当时面对“转流”,要学习英语半年,愤愤不平。他写了一首诗《让我斟一杯茅台》交给作曲家朋友周炯训谱曲:“从五湖唱出四海/唱成龙族千代万代/多少龙静静蛰伏/多少龙默默等待/等雾一散 云一开/长虹万里直奔天外”。

第三辑则由五篇篇幅较长的散文组成,其中《黑夜前那弯彩虹》记录八年前他罹患胆管癌的治疗过程:在新西兰发现病情,紧急回返新加坡动手术,病情罕见,情况凶险,所幸及时救治,顺利康复。蔡欣很重视这篇文章。他受访时说,病愈后女儿劝他记录这件事,毕竟世人对胆管癌的认识不高,化成文字或可帮助有需要的人。

写专栏要有言外之意

当然蔡欣也还在写诗,近年他完成了一首长诗《如果在岛国,那些事儿》,去年由《雨林诗刊》在社交媒体连载,书写自己的人生,也记录新加坡历史。这首诗酝酿了五年,当中也写到南洋大学与华文教育的课题。

或许用纪实文学的方式去记载,力量会更强大?蔡欣点头认同。

在早报写专栏转眼33年,有什么心得?蔡欣说:“写专栏要言简意赅,就像中国水墨画的斗方,有言外之意。”

新书由水木作坊出版,分三辑。前两辑文章篇幅较短,主要为《联合早报》副刊《四方八面·单簧管》专栏的作品,第一辑记录了他在新西兰南岛奥马鲁与新加坡两地生活的日常与感悟,第二辑聚焦文学艺术。

这段过去,蔡欣曾作诗抒怀,但还未以散文记录。

蔡欣始终是个诗人,写专栏也仔细打磨文字。他始终在意文字的格律,或许这就是文章即使只是写写日常,读起来仍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内在有音乐性。蔡欣对音乐有研究,学过琴,更爱聆听,专栏名字“单簧管”就是乐器。

经历突如其来的疾病,诗人如此反思生命:“还要赶多少路才安眠?身为美国大诗人的佛罗斯特,偶然面对死亡的黑森林,想起自己许多未竟之大业,当然希望继续人生旅程。但凡人如我,却没这方面的顾虑。若说有约在先,也不过是难舍自己深爱的家人。还有就是罗素所言的——这是值得活的一生。”

2001年,蔡欣曾发表另一首长诗《如果在岛国,一个老人》,发表在《香港文学》,寄托了他对政治的一些看法,开篇写景抒情,铿锵有力:“如果,一个老人/一个固执而不肯妥协的/老人,在一个/小小的岛国/为了唱一支/与众不同的歌/而受尽各种音符的/折磨,如果老人/眼已瞎,嗓子已沙哑/琴弦已断/神情已木然/脸上,已写满风霜/如果,老人/只剩一个固执的躯壳/依旧固执地/站在小岛上,站在/小岛某个地铁站的/出口,出口附近/某个喧闹的/购物中心旁/孤立而孤寂地,站成一幅不协调的/令岛国尴尬的景色”。

本地诗人蔡欣出版文集《十载雁字帖》,谈生活与艺术。

蔡欣始终关心新加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