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台湾文坛MeToo事件
四年一度的中国茅盾文学奖8月揭晓,得奖作品为:杨志军《雪山大地》、乔叶《宝水》、刘亮程《本巴》、孙甘露《千里江山图》与东西《回响》。
三. 人工智能
二. 诺贝尔文学奖与布克奖
四. 名家逝世
六. 香港文学馆事件
八. 文学奖散文争议
人工智能ChatGPT在2022年末推出后引起巨大反响,已有科研报告列其为共同作者。文学方面,尽管大部分写作人都认为AI无法取代作家,但文学翻译很可能会被AI攻克。香港作家董启章利用AI翻译自己的长篇小说,重新审定后表示准确度达到九成。而中国阅文集团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更指出,AI翻译让旗下作品“一键出海”,加强传播力度。
台湾诗人潘柏霖以性转朋友真实经历写就的散文作品《妈妈说我是假的》参加以匿名方式投稿的第19届林荣三文学奖,获得首奖,引起散文可否虚构、可否代言、散文作者是否拥有不解释权利等写作伦理问题的争论。
台湾2023年的“#MeToo”运动从政坛蔓延到媒体、学术界与文坛,被指控的文人包括六四民运领袖王丹、流亡诗人贝岭、时评人曾柏文、《上报》董事长王健壮、《中国时报》副总编辑刘永嘉、学者陈芳明与诗人郑愁予等,一时群情激愤,但几个月后多数事件不了了之。
香港作家联会获香港特首李家超首肯,于2023年7月宣布成立“香港文学馆”,引起文坛反弹。由民间成立的“香港文学馆有限公司”早在2009年倡议成立“香港文学馆”,并于2014年先创设“香港文学生活馆”。争议让香港作家之间的政治矛盾浮现。
一. 法兰克福书展
2023年10月举行的法兰克福书展,可谓集中展现了国际政治议题在文学与阅读的剧烈碰撞。时值以巴冲突升级,哈马斯滥杀无辜,以色列全面攻击加沙报复酿人道危机,中东国家、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参展商愤怒退出书展,以声援巴勒斯坦。但争议声中也有亮点:英籍印裔作家萨尔曼·鲁西迪(SalmanRushdie,又译拉什迪)在2022年于纽约遇刺后首次公开露面,在文艺界人士的祝福中接过德国书商和平奖,作家以顽强生命力抵抗恐怖的禁言威胁。
2023年对世界文坛来说并不平静,新的一年我们借回顾文坛大事,一同展望未来。
瑞典文学院将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挪威作家约恩·福瑟(JonFosse),表彰他创造创新的戏剧和散文,“为不可言说的事情发声”。爱尔兰作家保罗·林奇(Paul Lynch)则凭作品《先知之歌》赢得2023年布克奖。
五. 茅盾文学奖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uck,又译格吕克、露伊丝·葛绿珂)、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美国作家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美国作家A.S.拜厄特(A.S. Byatt)、英国作家马丁·埃米斯(Martin Amis)、英国作家安妮·佩里(Anne Perry)等都在2023年离开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