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新加坡华乐团首次举办王辰威作品专场音乐会,现场有近半数的青少年观众让人眼前一亮。音乐会结束后,不少身穿校服的学生跑来向他索要签名,他宛如演艺明星。如此受青少年爱戴,部分缘于他分别在2011年、2015年、2016年和2023年为新加坡青年节华乐比赛创作的指定曲,小学、中学和初级学院组别都有。
延伸阅读
“18岁时我担任儿童慈善音乐会的钢琴伴奏,再次见到伊思干达老师。他看到我的音乐潜能,极力鼓励我从事音乐。当时我已经考进药学系,想着不如给自己一个机会,就延迟了入学。没想到延迟到现在我还没入学。”黄有杰笑着说。2011年,黄有杰在艺理会的支持下赴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取得学士学位。
华乐作曲家王辰威:探索华乐创作方向
摄影师陈松光(35岁)毕业自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纯美术(数码电影)荣誉学士,拍摄广告、电视电影、短片超过十年,是亚洲电影学院和金马学院校友。他说:“青年艺术家奖之前大多颁给导演,很少颁给摄影师,我很荣幸,这对我与幕后团队是种肯定。”
陈松光合作过的导演有黄理菱、巫俊锋、Don Aravind等。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个给予他拍片机会的导演拉加歌帕(K. Rajagopal)。这位导演让他自由发挥,也很专注于演员的表演,陈松光学到摄影师要会看表演,才能拍出最适合情绪的画面。导演陈子谦电影风格趋向戏剧化、好玩,陈松光学会将镜头放大,敢敢冲破界限。
诗人林伟杰(33岁)的最新英语诗集《除了人》(Anything but Human)入选2022年新加坡文学奖。他问:在垃圾充斥的灾难性环境中,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如何写诗?诗集有一部分引用唐代白居易的九首诗,林伟杰说:“我的诗歌创作经常受其他语言的启发,尤其是华文。”
陈松光参与导演叶颂怡的《岛》拍摄,赢得2022年USC First Look最佳剧情片和2022年Telly Awards摄影金奖,并在2021年Urbanworld电影节获得好评,获得2022年国家青年电影奖提名。
2023年度青年艺术家奖颁给五名得主:诗人林伟杰,音乐创作人黄有杰,视觉艺术家陈玮湘,摄影师陈松光和华乐作曲家王辰威。《联合早报》记者专访他们对艺术的追求与不懈努力,他们洋溢的才情与未来的计划。此奖成立于1992年,颁给35岁以下在文化、表演、视觉与电影等领域表现突出,展示领袖才华的青年艺术家,至今已有178位得主。得奖者可获2万元补助金发展创作。
黄有杰从三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六岁开始学钢琴,10岁时参加儿童慈善音乐会(ChildAid 2021)第一次见到担任音乐会音乐总监的伊思干达。“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交响乐团,和这么多人一起协作音乐,我被深深打动,并且种下音乐梦想的种子。”黄有杰说:“13岁时我随父母搬到英国,直到我回国服役。
专场音乐会受青少年喜爱
陈松光计划利用奖项补助他和台湾导演吕柏勳,预定在2025年拍摄的新剧情片《悬日与挂月》。导演以纪录片形式拍摄,启用两个非演员的国小学生担纲,作为主要摄影,陈松光将以抓拍、自然、随性的镜头呈现。
诗人林伟杰:推动英语与华语诗歌圈交流
陈松光说:“摄影师要看故事的需求才决定拍摄方法。我很少用长镜头,比较喜欢放大演员脸部神情,以拉近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林伟杰对得奖很意外,也感荣幸,觉得有利于诗歌的整体生态,也鼓励他继续更多实验性的创作。
陈松光说:“摄影是电影最重要的艺术创作,如果没有摄影,电影就和舞台剧没分别,通过镜头语言与灯光营造情绪氛围,可以直接感染到观众。如果观众不能起共鸣,就不是好片。”
在本地华乐界,王辰威(35岁)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从小以过人的天资获得关注,曾获2006年新加坡国际华乐作曲大赛新加坡作曲家创作奖;如今他是新加坡华乐团驻团作曲家,作品在世界各地频繁上演,王辰威却依然以如饥似渴的态度,学习各类传统乐器和乐种,在华乐创作道路上不懈探索。
黄有杰说,自己对本土创作和艺术家有特别的热情。“我们要相互支持,创造一个完整的艺文生态,这是非常重要的。”
视觉艺术家陈玮湘(34岁)从拉萨尔艺术学院纯美术学士毕业后,以艺术创作为中心,兼职补助生计,疫情发生后,全职创作至今。她是2016年度新加坡双年展最年轻参展艺术家,曾参展国外展览与入驻计划,作品为新加坡美术馆、金沙、凯德集团等收藏。
“Don’t Call Him Mr. Mari Kita”的歌曲源自朱比赛(Zubir Said)的创作歌本,黄有杰以音乐舞台剧的形式,向这位新加坡国歌的作曲者致敬,更是对自己老师的老师深情缅怀。黄有杰认定,自己音乐道路的引路人是本地已故音乐人伊斯干达(Iskandar Ismail),伊思干达曾是朱比赛的学生。
完成伊思干达的心愿
王辰威初学的第一样乐器是钢琴,作曲老师是留学法国的本地作曲家陈灿汶,接受十分正统严谨的西方传统作曲训练。他与华乐结缘,是中学时代参加莱佛士书院的华乐团,被分到阮声部;不久后他开始自告奋勇为乐团编曲、作曲,华乐团因此成为他作曲生涯的起点。
在学马来语的林伟杰说:“本地的英语与华语诗歌圈子虽有些接触,但可以更深入交流。我会去了解华语作者在写什么,有更多的翻译工作可做。”他与几位朋友2015年创办线上诗歌平台poetry.sg,致力于推动新加坡诗歌的创作、翻译与交流。林伟杰挖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活跃于新加坡的马来西亚英语诗人黄佩南(1935-2022)的创作,重新编辑出版“The Hidden Papyrus of Hen-taui”(2019)。
陈玮湘最初的创作材料是耗人工的剪纸,现改为金属,以镭射切割等方法创作。她钟情于金属的质地,能够反射出周围的环境,具光泽度。她将在12月9日举行第三次个展“迷宫与盾牌”,第一次呈现金属系列,包括七件挂于墙上的作品和八件雕塑。
陈玮湘很意外会获青年艺术家奖,希望利用补助金探索一直很想尝试的动态雕塑。
“人们现在熟悉的华乐团,实际上是参考西方的和声理论和交响乐团而来的模式,但这不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最理想的模式。”王辰威说:“音乐的发展就像社会的缩影,中国百年前经历五四运动后,在文化上很不自信,因此华乐先驱刘天华等人创办了国乐改进社,向西方音乐靠拢。华乐本身其实有很多独特的东西,比如韵味、织体,加花的演奏技法等,可以从传统乐种、地方戏曲中挖掘。如今华人的国际地位也不同于百年之前,可以更自信地发展自己的音乐。”
2014年,伊思干达在临终前指定黄有杰继承他的衣钵,完成他无法完成的工作。当时只有26岁的黄有杰倍感压力。师母对他说:“即使你内心想要拒绝,也请先答应他,让他可以安心地离开。”黄有杰最终不负恩师地重托,完成了当年的儿童慈善音乐会,以及2015年金禧国庆庆典烟花表演前倒数10分钟的音乐创作。
2022年7月,在野米剧团呈献的音乐剧“Don’t Call Him Mr. Mari Kita”上,黄有杰(35岁)几乎以独角戏的姿态独挑大梁,演唱了十余首款款深情的马来语歌曲。他时而弹奏钢琴,时而拉起小提琴,这是他第一次走到台前——平日里他多在幕后从事音乐创作,这部音乐剧也由他编曲。
王辰威说:“为学生华乐团创作乐曲并不容易,有很多考量因素。首先是技术不能太难,但也要让不同起点学生都能受益,有所提升。其次是要兼具艺术内涵,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领略华韵的魅力,并且有成就感,从而爱上华乐。”
他在2021年与导演陈思攸合作《血色草莓起士蛋糕》,讲述三个女孩在教育体制下叛逆的故事,就透过窗框的镜头与灯光气氛带出压抑的情绪氛围。此片在洛迦诺电影节明日之豹、乌普萨拉短片电影节和AFI电影节上亮相。
工作室设在月眠艺术中心的陈玮湘是以制图方式展开创作,找出神话故事诞生的时间点与所在点,放到自己的所在地,选择构造,并享受运用不同的形状、点、线创作的过程。
音乐创作人黄有杰:打造本土艺文生态至关重要
他在2016年出版诗集“A Book of Changes”,也是2015年新加坡金笔奖英文诗歌组得主。林伟杰也从诗人角度做诗歌翻译。他读到新加坡华语诗人黄文杰的《短舌》,觉得精短凝练,颇具冲击力,语调富有色彩也很有趣,将之译成英语“Short Tongue”(2023)出版。任职于终身学习机构负责商业发展的他透露,若有时间,想翻译蔡深江的诗。
陈玮湘之前探索过怪物,这次目光投向女神。她说,儿时读到希腊与其他神话故事,今天重新解读,故事已变了调,将之解构、再叙述。这些出现在绘画与雕塑的女神形象经过她的演绎后,既具象又抽象,略微看得出她们的姿态。她们都是有议程的女强者。
尽管国人爱吃,常见美食报道、博客,却不见美食文学,林伟杰补白,构思并共同编辑《食品共和国:新加坡文艺饗宴》(Food Republic: A Singapore Literary Banquet,2020),是首部新加坡美食相关的英文文学文集,荣获2023年Gourmand世界烹饪书奖特别奖。林伟杰思考新马关系,从新柔长堤切入,构思并公开征件,编辑出版英文文集《第二通道》(The Second Link,2023),汇集新马写作人讲述两地的故事与关系。
影视摄影师陈松光:摄影是电影最重要艺术创作
柬埔寨导演Chheangkea Ieng主动找上陈松光合作拍摄“Anti-Archive”。陈松光也是新加坡电影摄影师协会委员会成员。
视觉艺术家陈玮湘:钟情金属 解读女神故事
个展在陈玮湘丈夫Christiaan R. Haridas最近创设的Haridas Contemporary画廊举行,并邀请本地诗人Euginia Tan为八件雕塑写诗。陈玮湘是画廊顾问,她说:“画廊展出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这样我们可以一同成长,形成社群。”
接到获得青年艺术家奖电话通知的时候,王辰威正约见本地潮剧社的一位前辈,向他请教潮剧中的音韵。王辰威说,能够获颁这个国家级的奖项让他深感荣幸,而他接下来的努力方向,是探索华乐的创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