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艺术家法蒂拉·卡里姆(Fadilah Karim)的创作带自传色彩,装置《在一起》启发自艺术家的四件绘画作品,以及艺术家与女儿共度的时光。访客可以到法蒂拉的画室画画,或拿件棉被搭帐篷,进入自己的小天地。
国家美术馆第一次邀请泰国和马来西亚的艺术家参与儿童双年展。来自曼谷的艺术家塔瓦柴·庞图萨瓦迪(Tawatchai Puntusawasdi)擅长将熟悉的雕塑形状转为不可辨认的造型。塔瓦柴认为,最简单的沟通是用任何物品的轮廓来交流,他将房屋与水罐等放在一起,邀请儿童以不同的角度来看雕塑装置《复合物》。塔瓦柴的另一件装置《光路》利用线条、颜色与空间来创造单点透视,让物品看起来变小或变大了。
本地当代艺术家、讲师王若冰的《潮汐》装置有个按钮,可以扯动装置墙壁上悬挂的海洋垃圾上下起落,模拟潮汐涨落。她对媒体说:“请设想一下,如果你是鱼,如何在满是垃圾的海洋中遨游?”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儿童双年展今年进入第四届,通过国内外艺术家的11件装置,以及四大核心价值观:关心、协作、想象和尊重,让大人小孩都得以想象未来是更美好的地方。
另一名本地艺术家、插画作者邱丽仪看到去年的新闻报道,有大批公众到樟宜海滩潮间带捡拾螃蟹、海胆和贝类等海洋生物回家,化气愤为创作《当我和你在一起》,以沉浸式体验,让儿童得以了解潮间带海洋生物的种种特性。她将它们拟人化,带有各种情绪,因为海洋生物与人类并没什么不同。
体验心跳声 培育同理心
双年展即日起至2024年3月31日上午10时至晚上7时,在国家美术馆(1 St. Andrew’s Rd #01–01 S178957)举行。
印度尼西亚艺术家阿拉马尼(Arahmaiani)用绒毛物来“书写”爪夷文的《我爱你》。她指出,在伊斯兰教传播之前,该地区已具备成熟开放的文化素养,才能拥抱不同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基督教)的传播,而唯有培育同理心,不同宗教文化的族群才能和谐共处。儿童可将墙上的小件绒毛物取下、玩耍。
旅居美国的日裔艺术家山下工美(Kumi Yamashita)装置《基波》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人体轮廓融合而成的云状雕塑,邀请大人小孩在现场记下自己的心跳声。她说,随着心跳声广播开来,访客会发现辨认不出自己的心跳声,不管你说什么语言,来自什么文化背景,心跳声没什么不同。
由LittleCr3atures与杰文钱德拉(Jevon Chandra)、郭文娴共同创作的沉浸式装置《森林》,从左或右边进入,会有不同的体验,在声响光影中,进入东南亚的神秘森林之中。灵芝会亮起灯,藤球的铃声,会“录”下访客声响的音景在不断变化中。
双年展在2021年举行线上下模式,这次的微型网站(childrensbiennale.com)将会呈现四种游戏,包括光影游戏、用动物与音乐来塑造一座岛屿、在虚构的美术馆解开侦探谜底,让世界各地的儿童通过游戏来了解上述的四大价值观。
将海洋生物拟人化
这是新加坡国家美术馆2023年度儿童双年展展出的装置,双年展进入第四届,从即日起,举行至2024年3月31日,通过国内外艺术家的11件装置,四大核心价值观(关心、协作、想象和尊重),让大人小孩得以想象未来是更美好的地方。
海洋垃圾是非牟利组织从新加坡海岸线和深海清洁时收集的轮胎、渔网、脚踏车、塑料用品等,让置身其中的访客思索:污染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危害。
其他参展艺术家有:新加坡艺术家郑宇翔的《我们移动这座城市》、伊兹亚娜·苏海米(Izziyana Suhaimi)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挪威国际儿童艺术馆的《魔幻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