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指出,如今大环境改变,浅阅读流行,手机占据了人们的阅读时间。尽管科技带来新奇亢奋,同时也带给人们许多迷惘与浮躁。
从参展商转变为主办方
2023年走出疫情阴霾,第三届早报文学节全面回归实体活动,在天猛公艺术基金会、报业中心、Distrii办伴与Big Picture Theatre举办活动。
“这是艰巨和长远的苦役,新加坡可以填海造陆扩大国土,又何尝不能一砖一瓦垒砌出华文文学的金字塔。”
陪伴本地读者37年的“新加坡书展”已转型为第一届“城市阅读节”,致力推广华文阅读。
城市阅读节合作伙伴为百胜楼商联会、滨海艺术中心与国家图书馆管理局。
写诗50载,李宗舜说,文学节对一个创作不辍的写作人来说,不只意义非凡,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喜悦的年节。
配合《联合早报》百年报庆,“第三届早报文学节”将于5月26日至6月3日与转型后的“第一届城市阅读节”携手,带来一系列免费活动,受邀的国内外作家、翻译家将通过演讲、座谈、对话等形式,把文学的闪光与阅读的喜悦带给本地华文读者。
甘耀明受访时说,文学继承了一种古老的精神,无论在哪里,透过文学节,民众与这种古老精神联结,透过浓缩性的阅读,与作家、与书籍接触,借此拓展视野。
甘耀明认为沟通不同读者,做到雅俗共赏是最困难的,也最需要经营。
“早报文学节把海内外作家、作家的作品和读者联结起来,展开文学对时代、社会、个人的观照的讨论,回应当下一些荒谬与困境,充实我们的阅读体验和精神活动,让我们劳碌奔波的生活不至于过于平庸无趣。”
“书展@百胜楼”将同步于百胜楼举行(5月26日预展至6月4日结束),设九个摊位与主舞台。百胜楼的一些商家也主办各自活动响应,如画展、讲座、亲子活动,以及各种优惠促销活动。参与的作者有:财经作家沈文才、漫画作者林文佩、绘本画家余广达与李文良等。
首届早报文学节于2018年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揭开序幕。第二届文学节于2021年的疫情中,以线上线下混合方式回馈读者。
此外,本地旅游作家叶孝忠也将带领读者两度从滨海艺术中心出发,漫游城市里的文字风景。
有时候文学会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曲高和寡。甘耀明认为,如果只把焦点汇聚在精粹、顶端的文学,无疑是缩窄了眼界,其实文学无所不在。他强调,作家创作时投入个人精湛技艺,诉诸不同文学观点,追求某种艺术理想,决非要设门槛拒人于千里之外。作家希望作品接触更多人,扩大文学的花园,因此文学光谱的每个区块都需要照顾,培养不同读者。
城市阅读节主场外活动
阅读节还策划了两场线上讲座,主讲人分别为台湾作家陈文茜与中国大陆作家雪漠。
配合《联合早报》百年报庆,“第三届早报文学节”将于2023年5月26日至6月3日与转型后的“第一届城市阅读节”携手,将文学的闪光与阅读的喜悦带给本地华文读者。
张贵兴说,新加坡是亚洲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世界连通性最强的国家之一,在国内强势语言英文和邻国马来文学的“夹击中”,华文文学可以在文学节和《联合早报》的催化下,打造出一块令人嘱目的华文文学场域。
甘耀明、张贵兴、吴晓波、李宗舜、海凡将发表个人演讲,分享他们的创作人生。双雪涛与张悦然除了同台畅谈文学,也将与他们的小说译者程异对谈。今年入围布克国际奖长名单的程异也是本地杰出英文小说家,他的小说《紧急状态》中文译本即将出版,届时与中文译者林琬绯、陈思安对话。
林得楠非百胜楼租户,很感谢商联会破例的魄力。他指出,现在友谊书斋与友联书局都打造了自己的文化空间,可以充当书展的外延活动空间。尽管一开始对新加坡书展转型感到失望,但书展回到百胜楼这座书城,也是天时地利的事情——天时指的是城市阅读节,地利就是百胜楼本身。
她说:“那个初衷是什么?鼓励阅读。这是我们媒体行业的责任。我们没有经营书店,虽然有出版臂膀,但不应该拘泥于形式。我问自己:我们擅长的是什么?其实是做活动。”
马晓敏说,本地书店、出版社、媒体可说是唇齿相依,如今自己举办书展策划活动,便能体会到从前主办方的辛劳。
也就是说,早报文学节、城市阅读节、“书展@百胜楼”将同时在新加坡多个地点举行,在分众的时代,努力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城市阅读节除了在上文提到的文学节活动地点举办活动外,也会在牛车水图书馆主办活动推介声音读本,而再度来到新加坡的台湾作家龙应台将在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演讲,作为一系列活动的压轴。
罗文燕说:“阅读不会被时代淘汰,这是丰富我们人生历练的重要渠道。”
阅读节作家阵容还包括:前报人林任君、世界能源理事会亚洲项目总监刘小卫、剧场人林海燕。马来西亚历史学家廖文辉也将来新加坡介绍去年出版的《许云樵全集》,向这位新马重要历史学者致敬。
37年来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改变,如何吸引年轻人阅读一直是本地文化工作者的挑战。罗文燕说,新加坡书展近年也尝试改变,比如2018年将场地从新达新加坡会展中心搬到首都新加坡(Capitol Singapore),2020年疫情中坚持举办线上活动,2022年疫情稳定后毅然回归现场,在国家图书馆大厦举行。每次变化带来不同的回响,过去几年的经验促使罗文燕与团队反思书展的意义。
出生于殖民时期的砂拉越,张贵兴受访时以自己的成长经验指出华文报在新马的重要性。他说,1960、70年代,砂拉越脱离英殖民后,仍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但大量发行的华文报延续了当地华人对华族文化的缅怀和文字书写的脉络。他认为“文学节在敲锣打鼓和热闹之余,是深根华族文化和华文书写的强大种子,需要不断灌溉和施肥。”
他们是:两位“红楼梦奖”得主——台湾作家甘耀明与在台马华作家张贵兴;中国文学夫妻档双雪涛与张悦然;财经作家吴晓波;青年作家、译者陈思安;马来西亚诗人李宗舜(黄昏星);新加坡翻译家、小说家程异;译者林琬绯;作家黄凯德、陈志锐、董农政、白全成、海凡、随庭、梁海彬,早报副刊《字食族》学生作者群及“阅阅一室”播客主持人张承尧。
接下来,书商自身责无旁贷,必须挑起书展的担子,继续为读者提供多元书籍。
若说文学无用,那一座务实的城市为什么还需要一场文学盛宴?
从花园城市到大自然里的城市,新加坡多年来力求平衡都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给人以自在和谐的生活环境,或许在心灵层面,新加坡也可以平衡务实与文艺,以文学和阅读作为契机,开拓视野,解放心灵,让每个个体成为更好的人。
文学节活动还有:本地作家黄凯德与随庭从性别的角度看创作,《文艺城》年度文选《文字现象2022》发布与“文学推手”座谈会,以及《字食族》作者群与梁海彬、张承尧携手举办的“读家拍卖会”。
办文学节是华文报天然责任的延伸
文学节之必要
随庭则认为文学节是让人们大张旗鼓享受、欢庆的奇妙场合,就像是“文青们的迪士尼乐园”。她说,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被排在工作生活之后的文学,在文学节里就是主角。读者可以与作家见面,听到关于文学与创作的讨论,跟热爱文学的朋友结识、交流,是非常沉浸与快乐的体验。
负责人华文媒体集团营运总编辑罗文燕受访时说,书展转型为阅读节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下决心改变其实并不容易。
罗文燕指出,华文媒体集团多年来编织起广大的海内外作家网络,有宣传的优势,结识了很多合作伙伴,加上华文是集团的本位,因此这次主动出击,换个形式推动华文阅读。
“我们说文学性的时候,不一定是指‘高文学性’的东西,它其实是无处不在的一种阅读经验,可以(为读者)带入文字对时间的想象和体感。”
早报文学节统筹、《联合早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胡文雁说:“华文报在推动文学方面一向有份天然的责任。从1923年创办的《南洋商报》到1929年创刊的《星洲日报》,两报副刊在新华文学场域里一直有它的角色和重要性。两报合并成《联合早报》后,1986年发刊的《文艺城》,以及后来的《四方八面》和《名采》,包括为学生写作者而设的《取火》线上专页和《字食族》专栏,都在推动不同形态的文学创作、文学阅读,也提供文学发表的园地。主办文学节,是天然责任的延伸。”
今年3月开会告知本地书商书展转型消息的时候,他们都难掩失望,因为对本地华文书商来说,新加坡书展是重要的品牌,是买书选书的嘉年华,是参与书商每年的重头戏。罗文燕强调,不管书展还是阅读节,本地书商始终是重要的合作伙伴。
除了王雅凉,“书展@百胜楼”的主要参与者还有友联书局董事经理马晓敏、友谊书斋执行董事宋志忠,以及玲子传媒执行董事兼总编辑林得楠。
早报文学节暨城市阅读节(5月26日至6月3日)所有活动免费,但须报名,详情请上网(cityreading.sg)查询。相关作家访问和活动消息请关注本报下来的系列报道。
不过听到消息后,书商并没有浪费时间垂头丧气,当机立断决定自己主办书展,从参展商转变为主办方,换个形式成为城市阅读节的伙伴。
百胜楼商联会为主办方,主席王雅凉说,2022年新加坡书展在国家图书馆大厦举办,为毗邻的百胜楼带来人潮,商家感到鼓舞。这次新加坡书展转型,书商决定自己办书展,商联会破例让会员以外的公司、机构参与商联会主办的活动,王雅凉顶着压力,希望借由书展吸引人潮回流,重新感受百胜楼的书香文化。
第三届早报文学节邀请多位国内外作家、翻译家欢聚岛国,举办座谈、交流对话。
文青的迪士尼乐园
“去迪士尼乐园,所有人都会说:祝你度过神奇的一天。参与文学节,我们也是如此心照不宣地问候彼此,祝你度过美好的、神奇的、文艺的一段时光。”
或许文学节与阅读节能够成为桥梁。
换个形式推动华文阅读
早报文学节由秋斋艺术基金赞助,富丽敦酒店为指定酒店,场地伙伴是天猛公艺术基金会、共和大厦、Distrii办伴、Nal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