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光顶装置《远渡重洋》用线串起生活旧照,编织成蚊帐似装置。(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提供)

1978年,因为越战,当时10岁的黎光顶(Dinh Q. Lê)与家人逃离越南,移民至美国加州南部。黎家在逃亡中丧失所有,包括家庭照。黎光顶1993年回返越南时,到二手店翻找,试图寻回家庭照不果,却累积收集了不少旧照片,数量之大,让他烦恼:如果我不在了,这些照片该怎么办?

黎光顶2015年把《远渡重洋》送去东京森美术馆作亚洲首个大型个展“留给明日的记忆”时,有八大箱,重180公斤,照片超过5000张。此作由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认购,目前在“历久弥新:东南亚摄影艺术展”展出,旧照有了安全的庇护之所,让艺术家放下心头大石。

现年55岁,越南知名当代艺术家黎光顶不久前来新参与艺术对话,他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这些旧照对他个人来说,意义重大,对历史来说,也是重要文献。他指出,1975年越战结束后,南越的历史因为不符合北越的叙事而被抹除,旧照证明了越南统一前,南越人的生活记忆,应该让世界看到。

在越南生活,方便深度挖掘与研究越战历史,黎光顶因此发掘了当年越南官方摄记Võ An Khánh随游击队前往金瓯区记录前线生活拍下的珍贵照片——红树林中的流动军事医疗诊所,课外政治科学课、音乐舞蹈活动等,提供越战另一日常视角。这组照片也在“历久弥新:东南亚摄影艺术展”展出。

引发反思越战虚实

黎光顶发掘了越南官方摄记Võ An Khánh随游击队前往金瓯区记录前线生活的珍贵照。(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提供)

越南知名当代艺术家黎光顶透过珍贵历史照片,以蚊帐似的装置《远渡重洋》,让世人看到南越人日常生活的一面,让人反思越战的事实与虚构。他的艺术实践主要与越战引发的身份、历史和记忆有关。

题材敏感无法在越南展出

出生于越南最南边的河仙市,黎光顶说:“关于越南,世人只想到越战。人们从报纸上只看到惊悚的战争与逃难照片,这是世人所看到的越南,而我想要呈现越南的另一面,我们有过的生活,我们想要记录,并记住的美好时光,让世人看到南越人日常生活的一面。”

黎光顶在美国洛杉矶成长,考获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纯美术学士及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摄影艺术硕士学位。他上历史课谈到越战,听到的都是美国人经历的越战,而不是越南人体验的越战。当年他离家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美国人会在越南?为什么南越与北越打起来?他不断地学习研究,试图了解越战的种种。

展览即日起至8月20日上午10时至晚上7时,在国家美术馆(1 St Andrews Rd #01-01 S178957)政府大厦侧翼三楼的新电信特展厅举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好莱坞拍摄不少关于越战的电影(如《现代启示录》《杀戮战场》),黎光顶认为这些影片同样是反映美国人经历的越战,越南人的形象站在阴影里,不是森林里的兵士,就是妓女、农夫。他在其他创作中特意将第一手的越南记忆、第二手转述记忆、西方影片虚构的影像重叠编织,让人反思越战的事实与虚构。

黎光顶2007年在胡志明市与同伴成立了非盈利艺术空间Sàn Art,相互扶持,为当地艺术家提供发表空间,五年前起,创设课程培育展览策展人。独立空间经营艰难,他说,五年前缺钱,一度停办,另一次租约到期,费时半年搬新址,还是继续办下去。

作为艺术家具备一定的力量,黎光顶以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将小便池作为艺术品《喷泉》展出为例说,当物品可以成为艺术品,照片也能;他在2014年将这些珍贵照片转化为艺术装置《远渡重洋》,赋予它价值。

黎光顶说,20年前越南开放,世界各地游客得以通过旅行看到越南发展的面貌,他也在1996年独自回到胡志明市工作与生活,他的兄弟姐妹都在美国。四年前成为越南公民的黎光顶说:“这么多年住在美国,我没产生归属感。之前越南尚未开放,我得逼自己努力融入成为美国人,没有退路。回到了越南,我不知道怎样做个越南人,从越南语开始,重新学习。”

记录南越人的日常

黎光顶坦言,其创作不仅抨击美国帝国主义,也批判了南北越的战争,呈现战争的复杂性,而这样的题材与取角还是非常敏感的,有关当局虽对他容忍,但作品很难在越南展出,主要在国外发表。黎光顶于2011年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个展,曾受邀参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及第13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等,2011年获颁克劳斯亲王基金会视觉艺术奖。

《远渡重洋》用线串起生活旧照,编织成蚊帐似的装置。照片背后有拍照者的记录,也有特意书写的南越人记忆。黎光顶具代表性的照片编织技法,灵感来自越南传统草垫编织,蚊帐结构启发自他与家人寄宿泰国难民营时的蚊帐,他当时离家不久,入睡后被美好的家乡记忆环绕。

黎光顶也关注越南开放后,商业化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但他的艺术实践主要与越战引发的身份、历史和记忆有关,他说:“在我创作别的素材时,越战频频把我唤回。”他透露接下来的创作与越南女人有关,探讨她们在越战与社会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