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卫报》上周二(23日)报道,拉什迪遇袭后的一周,《撒旦诗篇》在英国大卖3744本。在拉什迪遇袭前一周,《撒旦诗篇》在英国畅销书榜上排在第2万4491位,上周则冲到120位。

拉什迪与另一位印裔作家奈保尔(V. S. Naipaul)以及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后两人都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事实上,《撒旦诗篇》主要探讨的是印巴移民到英国后的文化冲击与心理矛盾。故事开篇讲述两个主角的飞机在伦敦上空因恐怖袭击爆炸,但两人奇迹般幸存,分别获得神圣和邪恶的力量。小说通过不同梦境,书写关于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撒旦诗篇》穿插了一些关于伊斯兰教与先知穆罕默德的内容。譬如在描写其中一个主角的梦境时,故事提到穆罕默德被伊斯兰教魔王伊布利斯蒙骗,写下错误的启示,发现后删除相关内容。小说也虚构了穆罕默德的部分人生轨迹。

小说出版后,被指亵渎伊斯兰教与穆罕默德。1989年,伊朗当时的最高精神领袖霍梅尼发布教令(Fatwa),命令全球穆斯林追杀拉什迪以及与出版《撒旦诗篇》的所有相关人士。《撒旦诗篇》日文译者五十岚一1991年遇刺身亡后,拉什迪受英国警方保护九年,他于2000年移民美国,近几年出席公开活动都没有贴身保镖。

袭击拉什迪的24岁黎巴嫩裔男子称自己“非常不喜欢”拉什迪,并指他是“攻击伊斯兰信仰的人”。

国际文讯

《撒旦诗篇》的争议性与名气掩盖了拉什迪其他小说的锋芒,《午夜之子》《想象的家园》《摩尔人的最后叹息》等都是出色的作品。

拉什迪的第14部小说《胜利城》,预计将在明年2月出版。

拉什迪1947年出生于印度孟买一个穆斯林家庭,自己并不信教。他14岁移居英国读书,毕业于剑桥大学历史系。拉什迪的作品常呈现魔幻写实的风格,并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1988年出版的《撒旦诗篇》就是个典型例子。

知名印度裔作家拉什迪(Salman Rushdie)上月遇袭的消息轰动国际文坛,但他因一部作品被人追杀,已是持续多年的事。

掩盖其他小说的锋芒

《撒旦诗篇》的出版商决定加印以满足读者需求。一些资深书店老板也向不认识拉什迪的年轻店员与读者介绍这位作家与他的作品。

在西方评论界,《撒旦诗篇》广受好评,被推为1988年布克奖的候选作品,并获当年的惠特布雷德奖。评论家认为这是关于身份认同、异化、暴力的极佳之作,深刻探讨了移民至英国的人们面临的心理挣扎。拉什迪也多次解释,《撒旦诗篇》不是一部关于伊斯兰教的小说。

憎恨拉什迪的群体想方设法遏制《撒旦诗篇》的传播。讽刺的是,拉什迪遇袭后,这本30多年前轰动一时的书又火了。

惹祸上身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