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洋溢爱国热情
苗芒的作品洋溢爱国热情,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松建受访时说,苗芒的早期作品有时代感、爱国主义和本土意识,主要是因为苗芒是写实主义作家,他生逢其时,感时忧国。
苗芒1960年南大毕业之后便投入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
刚开始写诗要用笔名,苗芒选了“渺茫”,到后来要出版,觉得“渺茫”不像人名,于是取谐音,才以“苗芒”正式出道。
他说,苗芒活跃于1950、60年代的本地文坛,当时的东南亚地区正处在反殖和冷战的年代,很多青年作家和华校生都充满社会意识和爱国情操,他们关心国际时事,追求国家独立,有人文使命和社会责任感,书写草根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对华族文化有深沉美好的感情。这样的作家是当时的文坛主流。
黄乐星说:“听了之后,我觉得父亲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他感情丰富,对文学很多贡献。我的感觉是,英雄被埋没,我几十年来都为他难过。”
苗芒与妻子育有一对儿女。
黄乐星是最近听了2007年苗芒接受国家档案馆口述历史采访,才得知父亲从前的文学生活。
苗芒年轻时热爱中外文学,读何其芳、李广田等作家散文,读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福楼拜、巴尔扎克的小说,也热爱莎士比亚的作品。
张松建认为,适逢新加坡国庆,读者不妨回看新华文学前辈的作品,苗芒的《铜锣声中》《祖国》《停泊着的船》《美丽麻河日夜流》都是优秀的作品,有鲜明的南洋色彩,热烈严肃的调子,配上浓厚的时代感,总体上展现了一种崇高粗犷的美感。
苗芒,本名黄友吉,1935年出生于新加坡,祖籍中国福建南安。他少年成名,19岁出版散文集《热爱》(1954),之后持续创作出版散文集《铜锣声中》(1959)、《玫瑰与火》(1966)、《苗芒散文集》(1999);诗集则有《待日》(1968)、《星之岛》(1969)、《花柏山》(1977)。苗芒也是新加坡作家协会发起人之一,曾任作协理事与受邀理事至1986年。
现年50岁的黄乐星说,父亲在患上失智症前仍经常跑步、游泳,喜欢打麻将、看书、看电视、看电影,身体强健。虽然子女知道父亲是作家,但由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关于自己的文学事业,苗芒很少提及。
苗芒的女儿黄乐绵受访时则说,苗芒生前幽默、心软,爱聊天,喜爱小动物,是个称职体贴的父亲。她自小受父亲影响,喜爱阅读,对语文特别感兴趣,步入社会后也一度从事记者编辑的工作。
从苗芒的口述历史访问中得知,他中学二年级开始投稿,最初在《星洲日报》的学生园地、《南方晚报》的《绿洲》发表作品。就读中正中学的他有许多文友如谢克、周粲、杜红,他们也都发表文章,同学间每天谈文艺,互相批评。
她说:“我爸是个很谦虚的人,从来没跟我说他写了那么多本书。其实,我也是在他的丧礼,当吴振钦(吴亮)——他以前的学生,来吊唁时,从他口中才清楚地知道我爸在写作界的辉煌成就。”
苗芒的儿子黄乐星受访时说,苗芒两年前确诊患上失智症,送入养老院安养晚年。8月3日凌晨他接到养老院的来电,苗芒因为肠胃阻塞被紧急送院,入院后昏迷,很快就离开了。
张松建建议读者应当以审美历史主义的态度,将苗芒的文学作品放回到历史脉络中去阅读、欣赏和思考。
本地作家苗芒8月3日病逝,享年87岁。
“苗芒作品的文学风格,我称之为‘抒情写实主义’,调子是热烈庄重,朴素亲切。”
苗芒形容第一本散文集《热爱》的文字比较雕琢,内容比较颓废,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我个人后来因为时代改变,学生运动、工人运动蓬勃,第二本《坚守》内容就有很多改变,热爱国家、生活,向往独立自主,同情学运、工运,思想就比较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