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雕塑的标准

本地早年的公共艺术均为殖民地精英的纪念碑以及建筑上的浮雕。意大利雕塑家鲁道夫·诺利(Rodolfo Nolli)1921年至1956年在新加坡设立工作室和石场,登广告接受委约创作,却被视为“仅仅是一名承包商”,公共建筑背后的权力机制令人深思。其细节繁复的浮雕《商业》(1937)为丝丝街梅德罗斯大厦正面装饰。公共艺术往往通过美术比赛选拔而来,比如挂于已被拆的嘉龙剧院,方谨顺的布面丙烯《色彩之舞》(1987)装裱在木制浮雕板上,模糊了绘画和雕塑之间的界线。

上次国办大型雕塑展是1991年由国家博物馆画廊举办的“新加坡的雕塑”。而后30年,辛友仁说,雕塑相对于绘画在国家馆藏中处于“空白”,本次展览可谓补白,强化馆藏,并研究探讨雕塑的演变。雕塑在更广大的领域里不再固定与被动,而是嵌入变化中的社会文化环境、基于时间与强调创作的过程,激发行为和装置艺术,使其至今仍是有用的艺术媒介。

展览从7月29日至2023年2月5日上午10时至晚上7时,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1 St Andrew's Rd #01-01S178958)B1底层大堂The Spine Hall和义安公司中央大厅展厅举行。入场免费,包括非公民。网址:nationalgallery.sg/nothingisforever

武吉布朗坟场墓碑的仙女、锡克守卫等塑像出现在展厅,令人思索:创作它们的无名工匠可否视为雕塑家?美术和工艺之间的界线被模糊。西瓦兴都庙的公牛、象头神等塑像均出自不知名的南印度工匠,在庙宇迁址后,落户新加坡文物保管中心,分三层展示,与存放作品的库房架子和兴都庙布满塑像的庙塔设计相呼应。

艺术家王文清利用牛仔布和峇迪布诠释莱佛士塑像躯干,反思殖民历史。(主办方提供照片)

相隔31年,国家美术机构再办大型本土雕塑展。

武吉布朗坟场墓碑塑像和西瓦兴都庙的宗教塑像出现在展厅。(主办方提供照片)

反思英殖民历史

艺术家林龙成在1976年首次个展上,用当时刚进入国人日常生活的新用品——塑料袋为题材,充气并系成一串熟果的雕塑,宣告《新时代》来临,45年后的再造,显示它们已成为污染环境的祸源。林龙成对媒体说,当时他利用周围环境看得到的材料(包括建筑工地的木条铁条)来创作,可以省很多钱。他用手将钢筋弯成圆柱形的雕塑《重建》也展出。这些材料展后,回归本来用途。

国家美术馆策展与研究副总监辛友仁博士说,本次展览包括唐大雾在内的艺术家扩大了雕塑的标准,超越了体量、质量、存在感、耐久性等传统元素,加入了其他元素,包括日常材料的运用,工业化程序系统与语言、行为艺术与装置艺术等。

艺术家王文清利用青绿色牛仔布和峇迪布来诠释莱佛士塑像的躯干,反思英殖民历史。这组布躯(2016-2021)由日惹女裁缝缝制,背部绣着《爪哇伦理》语录。王文清在2019年通过一系列行为艺术表演解构模拟莱佛士塑像的布制躯干,表演者为作品拆线,取出填充物,原本膨胀的“塑像”变软。

“无常之永恒:再思新加坡雕塑”展场。(主办方提供照片)

无论是第一代张华昌的雕塑,还是莱佛士塑像、鱼尾狮地标,公共雕塑予人耐久之感。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举办“无常之永恒:再思新加坡雕塑”(Nothing is Forever: Rethinking Sculpture in Singapore),引用艺术家唐大雾1991年的语录,质疑雕塑的永久性。唐大雾认为雕塑受制于空间,还有日常生活以及各种不断变化的自然现象如太阳、风及雨,断言“世事无永恒;它们会变坏和腐蚀;这些都是雕塑的元素。”

展览分成四个部分——“权力”、“神与灵”、“人体”、“制作、拆解和改造”,来检视雕塑观念与功能的改变。展品不少出自国家馆藏,有些首次展出,有些是美术馆委约创作。

展览也将东南亚六个雕塑花园的展品上网,以360度画廊呈现。

在本地,雕塑相比于绘画,更能促进塑造当代艺术的发展,紧扣社会环境的变化,激发了概念艺术,也和行为表演结合,反映当代社会议题。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举办“无常之永恒:再思新加坡雕塑”,是时隔31年,国办的大型本土雕塑展,为国家馆藏“补白”,也探讨雕塑观念与功能的改变。

艺术家以不同方式捕捉人体的形象,塑像从铜、石等延伸至木和粘土等材料,从像到不像,不再刻意还原人物的本来面目,而是着重对人体的诠释。展品包括:来自欧洲,少见的女雕塑家戈丁(Dora Gordine)的铜雕《印度人头像》;张华昌半抽象人体木雕《倒下的武士》。

同时代的唐大雾在英国伯明翰理工学院求学时期创作的《68云朵》(1971,2022再造),以红砖块和金属线组合而成,带有街头起义示威的含义。作品启发自1968年发生的巴黎学运,这朵学运的云朵飘到世界各地,包括北京天安门。由此可见,新加坡概念艺术的涌现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雕塑比起绘画,更能促进塑造当代艺术的发展,紧扣社会环境的变化。

将身体当作创作媒介

洪松年从英国回新后发现,很多国人想要与众不同却又跟随相同的模式。他从鱼尾狮符号切入,《你那茫然的凝视把我落在海上》(2013)搜集旅游促进局设计推出的各种不同颜色、材质与尺寸的鱼尾狮商品,像纸镇一样排列展出。鱼尾狮地标、莱佛士塑像等,引来艺术家在2000年进行行为艺术系列“艺术家古迹研究”(Artists Investigating Monuments),质疑它们的“价值”,与公众的关系。

上世纪80至90年代,艺术家开始将自己的身体当作创作媒介融入表演之中。李文1992年到印度卡纳塔克邦学习玄武岩雕塑时,邻近古城发生暴乱,但艺术家依然雕凿石块,令他思考雕塑用途何在,转向行为表演《黄人的旅程之二:火与太阳》。

黄荣庭以子弹头造型为《自画像》(中),墙上为方谨顺的《色彩之舞》。(主办方提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