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也介绍了在躺卧时产生的思考,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就是在躺卧中悟到绘制西斯廷教堂天顶的构思,以及英国社会批评家切斯特顿关于卧躺的思辨等。

躺着也能让创作思绪飞扬

“躺平”作为网络流行词,多指一种不作为、不反抗、不努力的生活态度。德国作家贝恩德·布伦纳的著作《躺平》,则为卧躺辩护,强调躺下的必要。作者将躺卧形容为“在浓雾中散步”,我们的思维在“散步”后总是比之前更清晰。

躺之必要及各种躺法

自然界的躺卧与封闭空间截然不同。在户外,人会接收到大量的知觉信息,与大自然连成一体,但也要随时警惕周遭的潜在危险;室内虽然空气相对不太流通,但人们有更多可控因素,光线、躺椅、床榻等都可以按个人偏好调整。

这是本关于“躺”的小百科全书,涵盖艺术、历史、民俗等知识。不过,可能为了迎合“躺着阅读”的读者,《躺平》没有严谨论证与清晰脉络,而是由一系列风趣短小的文章组成,无章节无结构,读者可随意翻阅,是本轻松易读的枕边书。

布伦纳开篇就直言:“你要是正躺着,就应该理直气壮。”他先勾勒了现代白领的群像:在这个充斥着可快速量化指标的社会,人们企图用快速的行动显示自己的决断力,有时还会在办公桌和电脑前久坐以证明自己的勤奋。

作者说,躺下也许是为了休息、放松,也许是为了凝神思索下一步的妙招。对伺机而动的人来说,躺卧则是英明决策的一部分。当“快闪”队列里的许多人同时倒地,阻挡人流与车流并表达抗议的时候,躺卧就成了一种反抗——事实上,不少躺平族也认为自己的态度是对消费主义与“内卷”社会的无声抗议。

书中还引述了美国作家艾温妮·托马斯在她的小书《换个姿势爱》(The Secret Language of Sleep)中总结的39种睡姿,有些睡姿的名称非常形象化:“拉链式睡姿”——两个人背对背躺着,但是下身贴到一块儿;“面包式睡姿”甚是极端,其中一人要躺在另一个人的身上。

他接着说,人们认为,躺下不是件值得赞赏的事情。躺下会给人以懒散的印象,是对剧烈变化的世界感到无能为力的标志。躺卧的人不能进步,也就是说,他很差劲,不能好好利用自己那点宝贵的时间。“躺着的人常常被视为消极、迟钝、逊于他人。”

虽然布伦纳在撰写此书时不知道后来中国兴起的躺平主义,但中文译者也没有“忽悠”读者,因为书中确实为卧躺辩护,读起来还真像在为躺平族保驾护航。

这些例子也并非要证明,伟大的思想或创作必须在卧躺时才能产生,但确实让人耳目一新,知道原来卧躺状态下也能思绪飞扬。

中译本巧妙译为《躺平》

作者是德国作家贝恩德·布伦纳(Bernd Brunner),他善于将文化史编织成一篇篇精悍的小文章。这本著作的英译本名为“The Art of Lying Down”(躺下的艺术),而中国南海出版公司去年7月推出的中译本巧妙地将其译为《躺平》,借用流行语吸引潜在读者。

作者认为,或许创造力就是要完全从日常事务中抽离出来才能获得,艺术家是必须经历消极的阶段,才能真正做出具有创造性的东西。

整体来看,布伦纳的《躺平》广征博引,本身也是关于卧躺的细致考究与创作。作者挖掘历史和文化,介绍诸多世界范围内与躺卧有关的奇闻轶事,佐以一幅幅相关插图,妙趣横生。

既然人们躺下是必要也是必然,怎么躺便成为书中关注的一大焦点。纵观全书,作者主要关注躺的环境与姿势。

这与对躺平族的批评如出一辙。但布伦纳认为,这些批评与躺下的真正动机往往毫不相干。他将躺卧形容为“在浓雾中散步”,我们的思维在“散步”后总是比之前更清晰。有意识地躺卧是种“精打细算的实践”,能帮我们摆脱无所不在的时间压力和效率考量,“它不花一文,却价值非凡。”

《躺平》可到ZShop集品店网站,或友谊书斋购买。

“躺平”这个网络流行词去年在中国火起来后,无论个人态度还是国家政策均可躺平。中国社会语文运用刊物《咬文嚼字》编辑部去年底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也将其收入,解释是:“多指一种‘不作为’‘不反抗’‘不努力’的生活态度。”

虽是显而易见,但布伦纳仍花了不少笔墨强调躺下的必要。他如此概括:我们超过三分之一的生命长度都在躺卧中度过,躺卧时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它涵括了我们所有的状态,从彻头彻尾的被动到热情洋溢的主动。作者还引述19世纪法国文坛组合龚古尔兄弟的“人生三件大事”——出生、性交和死亡,并指出这些大多是在卧躺状态下发生的。

读罢才发现,原来内容与网络流行词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从历史、艺术、宗教等多个角度介绍了关于躺卧的方方面面。

人们对这种态度褒贬不一,有的认为这是消极被动、逆来顺受的姿态,也有观点认为那是意识觉醒,无欲无求的出世境界等。总之,围绕躺平的话题复杂且有趣。因此,在书店看到这本《躺平》,忍不住翻开一阅。

怎么躺有时也身不由己。精神分析之父、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要求患者平躺在他的“精神分析沙发”上,因为这样更容易进入“潜意识”。作者介绍,弗洛伊德全家1938年为躲避纳粹出逃时,还不忘将沙发运送到了伦敦。目前在伦敦弗洛伊德博物馆还能看到这无价之宝。

布伦纳在书中一再强调卧躺的积极意义,自然也不忘提及“躺着工作”。作者介绍了在床上完成《追忆似水年华》的法国意识流作家普鲁斯特,喜欢躺在黑暗中写诗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为了逃避女性着装规范而经常卧床的美国女作家华顿等等。

作者花了不少心思介绍各类“卧躺工具”,除了外观与质地,还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索它们的由来与属性。从中世纪用羽毛秸秆制成的床垫,到18世纪弹簧床的发明;从日本的榻榻米到美国的水床,各式各样均有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