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作者认为世界上没有东西不在变化,变化着的事物有它的发展阶段。《易经》对每卦的每一爻都作出一般原则的说明。他们认为事物刚开始时,变化的迹象还不显著,继续发展下去,变化就深刻化、剧烈化,发展到最后阶段,超过了它最适宜发展的阶段,它就带来了相反的结果。事物本来是有前途的,过了它的极限,它就没有前途了……这一物极必反的原则,因为它包含着辩证法的真理,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也得到更多人的相信。”

周振甫除了译注,也做了很多考究工作,解释《易经》的起源,各名词背后的渊源,帮助读者梳理各家各派对《易经》的诠释。

《周易》和《易经》有何不同?周振甫在前言解释:“《周易》又称《易经》,不过《易经》也可指《周易》的卦爻辞,《周易》六十四卦,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不包括《易传》,即《十翼》。因此,称《周易》就可以把经和传都包括进去。”

《射雕英雄传》第十二回,洪七公教郭靖武功的时候就强调,“亢龙有悔”一式的重点不在“亢”,而在“悔”。洪七公说:“我这降龙十八掌,根源于《易经》。易经讲究的是‘泰极否来,否极泰来’。‘亢龙有悔’的道理,乃是还没到顶,便预留退步。这才是有胜无败的武功。”

本地《易经》研究者庾潍诚认为,读《易经》最好的方式,是先把原文里的六十四卦背起来,之后才读译注。

降龙十八掌招式:潜龙勿用、见龙在田、亢龙有悔、君子乾乾、战龙于野等等都源自《易经》,比如潜龙勿用是乾卦初九,战龙于野是坤卦上六……

这里就先当大家都背好了。

《易经》对中国文化传统有很深的影响,这里举个好玩的例子,那就是金庸的武侠小说。

金庸的武侠世界活用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最有名的武功——降龙十八掌,几乎每一掌都取用《易经》中的爻辞。

这些武功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哲学,支撑着金庸所描绘的侠义精神。

可到国家图书馆或登录其电子资源网站借阅沈仲涛《中英对照易经》(索书号R C000.1 SZD)、傅佩荣《傅佩荣译解易经》(索书号R C000.1 FPR),也可点击nlb.overdrive.com/media/2877117,借阅电子书《〈易经〉入门》。

周振甫,原名麟瑞,笔名振甫,将一生精力投入编辑工作,曾选注过《严复诗文选》《鲁迅诗歌注》《诗品释注》,并全译《文心雕龙》。

在谈到周易的思想时,周振甫归纳出“观物取象”“万物交感”与“发展变化”的观念,指古人选取生活中接触到的自然界中八种元素来解释万物,接着万物在阴阳两极的推动、矛盾中产生变化。

降龙十八掌源自《易经》

以自然界八元素解释万物

背好了,就来看看中国已故学者周振甫(1911-2000)译注的《周易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