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春喜眼中,龙凯祥的陶艺风格是极简主义的体现。考获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纯美术学士的龙凯祥受访时说,本次展览的共同主题是神话,他以古老的星图与宇宙、占星学等为启发,探索人类试图从星空中寻找意义,作为人生指南。如水手就以天空星图为海路指引方向。
蔡春喜也展出七件版画,是2017年与艺术家庄心珍为观音禅林合办陶艺班时受启发而作,比如《窥探》系列。其中,《弇兹》出自《山海经》。
展览从明天(15日)至10月31日中午12时至晚上7时,在集菁艺社画廊(76 Bras Basah Rd #01-01 Carlton Hotel)展出。
从事陶艺教学一年的龙凯祥以工业材质——石膏与骨瓷创作,他曾说,如果说用石膏工作代表被低估的劳动,那么用陶瓷工作则承载无尽的劳动;它体现了人类状况的西西弗性质。英国人为模仿中国陶瓷而发明量产的骨瓷,可以满足富人胃口,且人人负担得起。龙凯祥用当时英国工厂生产餐具的一项技术——粉浆浇铸(slip-casting)成型技法来创作,将液态骨瓷注浆进入石膏模具中,在液体尚未干硬的“窗口期”抢时间创作。
龙凯祥说,本次展览与上次个展“化圆为方”的共同点是同样的创作材质与过程,不同的是将之瓦解成马赛克,从碎片来看整体。他认为自己的陶艺与蔡春喜的不同,在于他将一向是立体有重量的陶艺转为勾勒线条的平面艺术。
她说,本次作品与往年的不同,在于不少作品是以各种神话中的动物与人物为造型,完成后觉得太完美,故意重新分解再重组,寻求新的出发点。比如《青鸟》《傲立》。
从事陶艺创作15年,也是陶艺老师的蔡春喜受访时说,本次参展的14件陶艺作品,有的以中国《山海经》的文本叙述加上想象而成,比如《青鸟》取材《山海经》文本“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发挥想象而成;有的取材希腊神话,比如《美人鸟》从人首鸟身的塞壬获得启发,她们用天籁般歌声使得水手倾听失神,航船触礁沉没;《吉祥鸟》从本地作家刘培芳的文章获得灵感,以猫头鹰为造型,到底猫头鹰是吉祥鸟与否,东西方神话有不同观点;作品《谁是谁》是蔡春喜与家人到圣淘沙海底世界参观,以黄貂鱼为主要造型,加入自己对内在的想象。
龙凯祥在作品《星辰风暴》中,将瓷砖、骨瓷和釉面陶器的破烂碎片拼凑一起,形成让人联想到天体的马赛克组合。《月片》和《星谷》等作品反映其标志性的极简主义美学,对中性色调和纹理表面的细微处理,创造光影来引导视线。精致的骨瓷碎片和锋利的青铜釉陶器碎片漂浮在表面,为看似随意的秩序引入微妙的诗意张力。
在“集菁艺社”画廊的安排下,本地艺术家蔡春喜(61岁)和龙凯祥(Ben Loong,33岁)在今年4月展开不同世代艺术家以陶艺为媒介创作的对话。半年后,他们联合呈献双人联展“古意新解:蔡春喜及龙凯祥作品展”,总共展出30件陶艺与版画,从神话传说中获启发,赋予新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