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以LED招牌创作

在组屋电梯、咖啡店经常看到的LED招牌,首次成为杨子扬创作的新媒介,因为这种不算新的媒介很乏味,切合个展的主题。LED招牌在生活中有告示与招徕的实际功能,一入展厅就丧失了。杨子扬说:“我不只是油画家,也会实验其他媒介。”

展览从明天(25日)至7月12日下午1时至晚上8时,在电力站(45 Armenian St S179936)展厅举行。每次只限11人进场,最好上网:bit.ly/3qfnXoR预定参观时间。

麦波申聚集旧工业厂房、办公室与组屋区,不会出现在政府的文化遗产区宣传手册里。“这地区的样子一点也不美,却实实在在是一般人生活与工作的地方。它不那么glam(迷人),周末时也不会有人来这里玩,消磨时间。”杨子扬想画出平凡人有点闷,不太精彩的日常情景,而往往他总能化日常为神奇。

四年前,杨子扬举办个展“黄昏”,这次办“又见黄昏”,展出这两年完成的31幅作品。这位27岁的全职画家观察傍晚6时30分至晚上8时,又热又亮,快暗下来的天色,城市里上班的读书的,到咖啡店用晚餐或打包,搭巴士或地铁回家的日常情景。

杨子扬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最初画很多天空、汽车与人物,停笔后再出发,行人的背影、杂菜摊贩等便出现了。有个年老的摊位助手脱掉了塑胶靴,驼着背在休息。这是他去年与友人在麦波申某工业大厦合租画室,在周围活动的场景。

邱金海在文章中指出,杨子扬的油画很像他电影里的画面,也令他联想到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作品,画里人物的状态都很孤独。

这是杨子扬第四次个展,他与本地非牟利艺术组织Seed合作办展,拍了画展预告录像,与Seed创办人之一在播客(podcast)对谈,并出版画册,收录电影导演邱金海的文章,马来裔朋友的马来诗等。

常有人问杨子扬受谁的影响,他说,在十五六岁时,老师送他邱金海《面薄仔》(Mee Pok Man)、《十二楼》(12 Storeys)等电影的光碟,他看了非常喜欢,“电影拍的是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我从没看过新加坡被拍得那么老实又可悲;反观在当时的美术世界看不到这样的新加坡。”

杨子扬也喜欢梁志强以喜剧方式呈现讲福建话的华人族群在生活中的困扰与希望,想要发大财而向大耳窿借钱的故事,令他想起一些邻居亲戚的切身遭遇。

在一天最魔幻的时刻,杨子扬的画里表现出不太重要的平凡人物最不魔幻的日常一面——疲倦、乏味,日复一日的刻板,这也是人们忙完后松懈下来,休息、社交、漫游,或反思的时刻。

画作捕捉组屋区的火烧云,街灯亮起,月亮刚出的天空,也从大水沟、巴士车上描绘天际之色。最大幅的三联画《晚上7.25分》(164乘412.5厘米)捕捉不是白天也不是黑夜的天色,行人忙完一天停下抽烟,或打包咖啡回家,送餐的骑士路过的画面。《骑士们》描绘在店屋一带,无聊等待绿灯过马路的脚踏车骑士。《香烟和咖啡》大写咖啡店内食客的放松,烟雾缥缈,也有咖喱饭摊与小吃店的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