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美术馆现举行“Wikicliki:在智能手机时代下的储存习惯”,展出六位新加坡艺术家的作品。展名概念来自dbbd.sg/wiki,是艺术家陈美美(Debbie Ding)不断发展的作品,主要围绕社会使用互联网的方式、技术、设计、建筑、语言学及各种文化相关主题及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借此探讨在艺术品媒介形式多样化和非物质化的时代,美术馆展示和收藏当代艺术作品的意义。

最近NFT(非同质化代币)的出现,其独一性和储存艺术品的方式,对艺术世界结构产生影响。数码艺术传统上不容易进入收藏领域,但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当代社会生活数码化,如何影响美术馆、收藏,甚至艺术创作?新加坡美术馆策展、收藏及活动计划总监叶德晶博士问。

新加坡美术馆正在翻新,展览即日起至7月11日,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义安公司中央大厅展厅展出。

蔡财德的胶卷相机是他的日记,靠潜意识选出图像,展出两组摄影《无用》(2011-2014)和《净土》(2006-2014)。在榜鹅成长的蔡财德,捕捉到榜鹅到科尼岛沿海一带,不经规划的“诚实”生活面貌,比如劳工和渔夫随意搭起的棚帐空间。

王良吟以新航空姐为灵感的“Singirl”系列始于2009年,最初以摄影、行为表演展出,后来发展到虚拟空间。她原本号召女同胞上网呈上臀部照,计划参与2010年国庆日游行但不果。新航空姐形象塑造是国家认同的部分,借此探讨社会的性别概念及女性社会地位等课题。《Singirl线上项目》欢迎女访客在特设照相房自拍臀部照,上载到www.singirl.online。

邀公众呈交臀部照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怎样收藏当代行为表演作品?美术馆馆藏艺术家张奕满的行为艺术《一切(维基百科)》,是他有感于信息量泛滥,让一名表演者看着手机大声朗读维基百科“每日页面”,实时点击不同链接,不断重复朗读。表演在展览期间每逢星期五至日下午2时至6时呈献。

马来裔艺术家Bani Haykal说,以前有拍照会摄走人的灵魂的说法,而当我们的数据被上传到电脑时,是谁掌控、拥有了数据?他的装置《电子魅影》通过九频道声响系统,播放魅影似的咒语吟唱。他采用爪夷文(写在一组粗布袋上),改写了咒语,邀请声乐家吟唱,再用密码算法处理成合唱,人类与机器仿佛在魔法场域建立亲密关系。

美术馆馆藏林育荣的三个录像《海况9:宣告(拖)、(放)、(倒)》是用无人机拍摄大士的填土作业过程。新加坡自1960年代起,土地面积扩展了约30%。《海况8:网格》灵感来自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2014年发表的GSP1海图表上的网格(标出船只停泊处),化为墙上地图。林育荣比较多年来海图变化后说,海的面积持续消失中。

陈美美的装置《这条河在说谎》(2010–2015),邀到1500名公众献出他们对新加坡河的故事,以卡片展列,并将内容分成35组。这些故事并非历史文献,可真可假,能否谱写这条河的传奇?谁拥有新加坡河?陈美美游览河边多次,凭记忆在大型帆布上手绘出虚构中的新加坡河,一个艺术家可否将地图视为艺术创作,宣示其真实性,尽管地图并不准确?

装置《表达建筑欲望的规则》是陈美美2014年在德国柏林时的创作,新版用24张印刷海报陈列她对建构新城市愿景的规则条例,陈列三本《表达建筑欲望的规则》手册与双频道录像,重审我们与都市空间之间的关系。陈美美早已进入虚拟空间创作,说过已不需要美术馆实体空间展出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