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高云览完成更引人注目的长篇小说《小城春秋》,小说反映在厦门的一次革命斗争,背景为厦门大劫狱事件,作品塑造一群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讲述在斗争中营救40多位同志的事件。小说后来被翻译成英、法、西班牙、俄罗斯、日本等五种语言。中文版发行量达150万本,并被改编成电影。
高云览热心参与抗日活动,1943年加入“抗敌后援会”,后来也参与由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在南洋商报留下一系列记录陈嘉庚的文章,如《记陈嘉庚先生在祖国》《陈嘉庚先生对祖国的影响》等。随后,他返回新加坡,在《南洋商报》发表大量的文章。除了为本地留下深刻的历史文字之外,他还在新加坡受到日军入侵前夕,与胡愈之、郁达夫、张楚琨等人到印尼苏门答腊躲避战乱。
高云览本名高怡昌,又名高咏览,笔名芸览、也鲁等。1910年生于福建厦门,21岁加入中国作家联盟,1937年南来新马,曾经在新加坡南洋女中担任教师,除了对本地教育积极参与之外,也在此完成终身大事,并于1942年与白碧云完成婚礼。
高云览在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的文学活动特别显著,作品多数发表在《狮声》副刊,也见于《南洋周刊》《现代周刊》等,他的中篇小说《春秋劫》曾在1946年槟城的《现代周刊》连载。
战后高云览事业相当成功,与张楚琨创办“钜元公司”,成为《南侨日报》的大股东。然而,在马来亚紧急法令颁布后,高云览于1949年被英殖民政府驱逐出境,隔年定居于天津。他在1956年于天津病逝,年仅46岁。
在众多南来作家当中,高云览与中国始终保持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