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她满怀希望出门,到了门面装修高大上的公司柜台,却被告知那份工作已经请到人。沉着的她终于大爆发,对着一直在玩电脑看也不看她一眼的柜台人员说:你们撤下招聘广告!不要让人空期望!二十几三十岁模样的柜台人员终于看了她一眼,低呼:Wow!

就在观众以为Tina会倾诉找工作之苦,她却说出失意中年人阴暗的角落——丧失了年轻时对接触新鲜事物的饥渴,对充满潜力和生命力的年轻人心生难以抑制的嫉妒。她说:“我不需要获得启发、有热情,不需要魔术,不需要拯救世界——我只想喂饱我的孩子。”她为自己沦为一个只想找到工作养家糊口的平庸中年人而感到悲伤。

延伸阅读

这是荒诞又可爱的人生——同一天遇到最糟糕和最美好的事,悲喜交集。

又愤怒又委屈的Tina在等迟到公车的空档走进一家热闹的意大利牛肉三文治快餐店。老板和蔼可亲,见她失魂落魄,没有多问,免费招待她一份三文治。她坐下来,拆开包装,拿起,咬一口,那一刹那,无声地,眼泪夺眶而出。她背后是一对正在斗嘴偷懒的堂兄弟(还是表兄弟),粗鲁的外表细腻的内心,吵着吵着注意到客人怎么啃着自家食物在流泪?

老板走到Tina的旁边桌子坐下,开始自嘲细数自己的烦恼——餐馆马桶总是修不好,账单永远清不完,餐馆债台高筑成危楼,厨房人手短缺生产线岌岌可危……经营压力见缝插针地渗透,烦恼事永无止境地繁殖。

第六集回忆中年女厨师Tina(Liza Colon-Zayas饰演)加入餐馆前的故事。46岁的她接到服务了15年的公司的遣散通知。待聘的日子生活失去了重心,每日早起为家人和自己准备便当,然后对着电脑上网海捞征聘广告或出门找工作。收到无数次拒绝电邮之后,有一次她以为自己面试快成功了,却因为没有大学文凭而被拒门外。这家公司给的理由是公司内部须培养主管人才,雇员得有大学学历才能胜任。十年资历抵不了一纸文凭。

年轻时,我不明白为何一些老年人对很多年轻人怎么都看不顺眼。年轻本身即是充满挑衅的姿态。青春张扬耀眼,不知老字、死字怎么写,还目中无人,怎么讨人喜欢?如今在青春记忆渐渐淡去的年纪,尝试冷静客观地平视青年的狂傲、中年的自大、老年的自以为是——我们对别人的敌意,是为了自我保护;对他人的轻蔑,是未看清自己的位置;对人生的奢求,是品格养成的试炼。对别人善良,就是对自己善良。对自己善良就能应对他人的恶意。

秘密只能用另一个秘密交换。想对方说出自己的痛苦不堪,最柔软的催化剂是交出自己的心事。释放压抑情绪的最直接方法,是向愿意借出耳朵的陌生人倾诉。

我喜欢看围绕着厨房的故事,不全是为了美食,还有美食背后的汗水与眼泪,这么卑微,这么诚实,这么有人情味。

我们对别人的敌意,是为了自我保护;对他人的轻蔑,是未看清自己的位置;对人生的奢求,是品格养成的试炼。

美剧《熊家餐馆》(The Bear)第三季播映以来似乎一片好评。这部定位为喜剧,人物却总是在高声吵架、精神状态在抑郁和狂躁边缘游移的剧集,第一季铺排缘起,第二季筹备新餐馆,到了第三季开始深入主要角色的前尘往事,像精致料理餐单——餐前饮料、前菜、主菜……观众/食客胃口打开了,厨房方端出大菜。

中年人成功获聘,开启第二段生命故事,重新学习,却未必能虚心受教,性格影响际遇,际遇主宰命运。Tina骄傲且自重,剧集第一季她对新厨师表现出的敌意,处处刁难,抗拒改变与创新,好不容易才发现人家不会夺走她的尊严,还会帮助她精进厨艺;第二季她报读烹饪学校进修厨艺,学得比年轻人慢,须加倍努力才能和那些和她孩子年龄相仿的学员一起毕业。

两人彼此吐完苦水后,他找到厨房帮手,她找到养家糊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