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谱记载某居士得弘一法师墨宝后,对法师说可惜众人只求公字,不求公法。弘一笑曰:“余字即是法”——可见他对自己的书法何等自信!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木心对此事的一段发挥:“赵老伯敏于感,勇于问。弘一法师率乎性,笃乎情;如若他答以‘无所思’或以梵谛玄旨作敷衍,那是多么可怕……这是了不起的,是永远的灵犀之光。”

木心在《散文一集》中的《圆光》文中头提到其世伯赵翁是弘一法师挚友。某日世伯与木心说弘一法师示寂前曾与他同上雁荡山。两人都不言语。“赵老伯发现弘一眼中的微茫变化,不禁问:‘似有所思?’‘有思。’弘一答。‘何所思?‘人间事,家中事。’”木心认为弘一法师的坦诚是了不起的,是永远的灵犀之光。

就由于心似明月,澄览照人,故其书法一点也没有烟火气。在“赵世伯”家中看到手抄之《金刚经》,木心如是赞美:“书道根底之深,倒是另一回事,内心的安谧程度,真是超凡入圣。这种纯粹的境界,我是望而生畏的……看得不敢看了。”

不晓得木心这位赵世伯有没记错。因为根据李子青编写的《弘一法师年谱》,弘一法师晚年都在福建泉州、永春、晋江一带,并未重返浙江,所以似乎不可能特地去登雁荡山。这本年谱记载严谨,注解中对与法师交往的亲朋戚友交代更详尽之至。记述法师57岁那年有这么一小段:“冬月,文学家郁达夫偕广洽法师、赵家欣等访师于日光岩……”却不知这位赵家欣是否木心所言的赵老伯?

由于率乎性,笃乎情,所以弘一法师可谓极致坦诚。年谱记载法师59岁那年11月于佛教养正院同学会讲话时,“对于追求‘名闻利养’作最后的忏悔”。法师如是说:“……有一件可庆幸的事,因为我近来得到永春15岁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劝我以后不可常常宴会,要养静用功。信中又说起他近来的生活,如吟诗、赏月、看花、静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啊!他是一个15岁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当的见解。我看到他这一封信真是惭愧万分。”弘一法师39岁正式剃度,至59岁接获此信,整整20年,才真正勘破名利,可见修心之难。而作为一位名闻海内外的得道高僧,却能将这样的“隐私”公诸于世,更可见其心无点尘的坦诚。也难怪木心说这“是永远的灵犀之光”。

弘一法师于63岁圆寂那年,郭沫若托法师友人李芳远代求墨宝。法师写寒山大士诗赠之,首句曰“我心似明月”。是岁示寂,给挚友夏丏尊与爱徒刘质平的偈语,最著名的是“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二句。弘一法师真的“心似明月”,无半点尘埃。难怪郭沫若得其墨宝后复书致谢,称他为“澄览大师”,法师欣然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