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泥的制作材料不算多,仅大芋头、猪油、砂糖及红枣,少许桂花糖而已。”她做的是闽南式的,本地常见潮州式,芋泥配南瓜白果,我特别爱吃。根据她的食谱,如果10位客人,芋头去皮后需900克,猪油要买生肥肉自己熬炼,约450克,砂糖300克,红枣作为装饰,一二十颗可以。芋泥食材比例家家各有喜好,她这个油糖分量是我读过食谱中最惊心动魄的(话说回来,牛油蛋糕的油糖分量更惊人)。芋头蒸熟碾碎后还是干硬,全靠边炒边加入油和糖,三者融汇一体才润滑香甜。

为体现他的厨艺哲学,侯布雄好些菜肴只用三四样食材,“我希望走进厨房时知道每一道菜品特色不同,容易辨认出各自使用的食材”。这马铃薯泥食材只四样:马铃薯、牛油、牛奶、盐,做法与芋泥相似,油脂比例媲美林文月的芋泥,餐馆里采用的比例是1公斤马铃薯:450克牛油。

美味与健康是大家的另一种存在两难。林文月认为,上好的芋泥必须既油既甜又浓郁,“我宁可尝一小口这样的芋泥,也不轻易吃一碗因讲究卫生而减料的芋泥”。是少吃浅尝,节制地吃最真实的,或是大口吃“打折扣”的,答案明白,深得我心。

我做过芋泥,用的芋头不是最“松”的上选,工序却不含糊,结果成品只算及格,距离记忆中的美味差得远。怀疑是因为考虑健康因素,没用上猪油,油和糖的用量也太小心。

法国名厨侯布雄( Joel Robuchon)有道代表菜也体现同样观点。他过世时不少悼念文章都提起这道菜。1980年代初他在巴黎开了第一家餐馆,崇尚以简单烹饪发挥食材美味。接下来三年连续摘得米其林一星、二星、三星。如此星光熠熠的餐馆,餐桌上竟然有一道再普通不过的马铃薯泥(Pomme purées),还令他声名鹊起。他说过:“是的,是马铃薯泥给予我名声,是它造就了我。”

提起台湾作家林文月,想起她的《饮膳札记》里芋泥那一篇。她也写煮红烧蹄参、香酥鸭等,大菜读来有滋味,想学着做就麻烦了,读来饶有趣味还是家常炒米粉、萝卜糕、酿香菇等,尤其芋泥。

有人说侯布雄的马铃薯泥,恐怕是家中厨房最容易做出来的米其林星级菜肴,我当然蠢蠢欲动,却也想参考它的工序来做芋泥,相信这次会更成功。芋泥的油糖分量,还是要斟酌斟酌。侯布雄后来出版菜谱书也修改了比例,1公斤马铃薯:250克牛油。

做法:马铃薯连皮水煮,水中加少许盐,熟软后趁热去皮,用马铃薯压泥器(potato ricer)压成泥。薯泥入锅,温火热锅,逐次加入小分量冷牛油,木匙出力搅拌,让牛油充分融入薯泥,再加入另一分量牛油,多次搅拌。最后加入温热牛奶,搅拌均匀,也是少量少量加。更讲究的话,薯泥过筛子,口感更绵密。马铃薯、牛油、牛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据说爆发出的香气可口,细滑如丝,不需咀嚼就溜下喉咙。